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2022年11月01日13:15:15 科學 1698

央視網消息:夢天實驗艙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可以是說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當中最大質量的兩個航天器的太空“握手”,控制難度明顯增大。為此,科研人員也想出了不少辦法,讓他們能夠在太空里穩穩“握手”。

此次夢天實驗艙要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可以說是中國航天史上最“強有力”的一次太空“握手”。夢天實驗艙重達23噸,而空間站則是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以及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組成的“四艙”組合體,總重量更是超過了60噸,要讓這兩個龐然大物完成交會對接,它們就必須“穩穩握手”,盡量減小它們之間的撞擊力。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 梁曉鋒:為了克服對接過程中,大的衝擊對設備造成影響,實際上在交會對接上,是做了相關一些專項設計,一些阻尼設計,以適應大噸位、大質量的交會對接,在整個對接過程中是減緩或者減小對接力,以保護整個對接機構,減少對整個組合體和設備的衝擊。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此次交會對接的另一大考驗,就是夢天實驗艙攜帶着兩個巨大的太陽能帆板,它們不僅面積大,並且採用的是柔性材料,就好比帶着一對巨大的“軟翅膀”進行交會對接,控制難度可以說是空前之高。為此,科研人員也專門為夢天實驗艙設計了一套太陽帆板展開方案,提高了可控性,保證任務穩妥成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羅超:我們(夢天實驗艙)對上來的時候太陽翼一直縮着飛的,到對接上之後,完成太陽翼的二次展開。

太空“牽手”難度大 多重措施保成功

夢天實驗艙與三個月前發射的問天實驗艙“個頭”差不多,但是交會對接過程卻是“難”上加“難”。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科研人員設計了大量的預案和措施,保障了此次交會對接最終圓滿成功。

據介紹,此次交會對接的第一個難點,就是夢天實驗艙入軌後,與太陽照射的角度有較大偏差,導致太陽帆板發電能力弱,能源緊缺。如果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交會對接,就需要緊急調整“夢天”的姿態朝向太陽從而補充能源,這樣就會導致交會對接時間的拖延。為此,科研人員為“夢天”特別制定了交會對接任務故障預案。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第二個難點便是在於此次交會對接的目標——空間站組合體上。上一次問天實驗艙交會對接時,組合體是“一字”對稱構型,而此次夢天實驗艙交會對接時,由於問天實驗艙已經完成了轉位,因此組合體是“L”字形的非對稱構型,這顯著增加了空間站在軌姿態控制的難度。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羅超:採用了俯仰偏置一定角度,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推進劑,也是有效利用空間力矩。然後,在夢天艙進入最後平移靠攏段的時候,才會把俯仰角度調整到完全水平的狀態,來等待夢天實驗艙的交會對接。

此外,在“夢天”接近組合體時需要開啟反推發動機減速,發動機的羽流會干擾到組合體的姿態,這樣就讓夢天實驗艙與空間站在最後關頭的對接變得更加困難。不過,在科研人員的“精心設計”下,夢天實驗艙精準識別了與空間站組合體的相對距離及相對姿態,通過一點點接近並最終實現了高精度的交會對接。

三型太陽翼為中國空間站提供充沛能源

夢天實驗艙與中國空間站對接並實施轉位後,中國空間站將形成“T”字構型,中國空間站也將同時使用上了三種不同的太陽翼。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空間站的規劃設計過程中,科研人員針對不同艙體的特點與需求,開發了三代太陽翼,每一代都各具特點。神舟載人飛船採用的是第一代剛性太陽翼、天舟貨運飛船採用的是第二代半剛性太陽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電源副主任設計師 劉必海第一代我們用的叫剛性基板,它是用的碳纖維加鋁蜂窩這種結構的,它的體積比較大。我們的貨運飛船在原來功率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之上,我們又使用了第二代半剛性的太陽電池翼,它用了碳纖維的框架加玻璃纖維網,就像網球拍,大大降低了整個太陽翼的重量。

相較於神舟飛船和貨運飛船,空間站的兩個實驗艙體積都非常大。同時實驗艙還需要攜帶大量機櫃,完成多項在軌實驗,用電量較大。為此,科研人員專門開發了第三代柔性太陽翼,來保障實驗艙的用電需求。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電源副主任設計師 劉必海:現在夢天實驗艙用的太陽翼是我們第三代的太陽電池翼,我們叫柔性太陽電池翼,它具有重量輕、長壽命、大功率的特點。單艙兩個太陽翼的發電能力大概有18千瓦,通俗來講我單個夢天實驗艙一天的發電能力,可以(供)一家三口三個月的使用。

在天和、問天、夢天三艙組合後,空間站的日發電量可達近1000度,讓中國空間站真正實現“用電無憂”。

新一代太陽翼為“夢天”賦能

新一代柔性太陽帆板為中國空間站再添新動力,這個柔性太陽帆板是個什麼樣?有哪些特點?跟隨總台記者去看看。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總台記者 陳慶濱:由太陽能轉化而來的電能,是在軌航天器的能量來源。與普通航天器有所區別的是,在此次發射的夢天試驗艙上,裝載的就是我身後的這樣一對“軟性翅膀”——柔性太陽帆板。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太陽帆板的單板厚度不足1毫米,可謂“薄如紙”, 在這上面還裝有許許多多深藍色玻璃的小鏡子,這每一個小鏡子就宛如一座小型太空發電站,經串聯、並聯後組成太陽電池陣,為航天器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保障。

夢天實驗艙的太陽帆板採用的是我國最新一代的太陽電池陣技術——柔性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陣,它是由十幾萬片柔性太陽電池組成。這些柔性太陽電池單位面積重量僅為傳統太陽電池的50%,但光電轉換效率卻實現大幅的增長。

飛天圓夢|聽航天人講述太空“牽手”背後的硬核故事 - 天天要聞

中電科能源有限公司空間站太陽電池陣項目負責人 蘇彬: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比傳統地面用的硅電池的轉換效率要高出兩倍以上。

為確保空間站在軌壽命,研製團隊持續開展高壓柔性太陽電池陣技術研發,先後完成8萬餘次高低溫循環試驗,確保太陽電池陣結構穩定、伸縮自如,預期低軌道太陽電池陣設計壽命由5年提升至15年。

來源: 央視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廣州科普之夏”來了!上千場活動打造暑期科普文旅盛宴 - 天天要聞

“廣州科普之夏”來了!上千場活動打造暑期科普文旅盛宴

暑期科普文旅盛宴等你來打卡!7月4日,南都記者從“廣州科普之夏”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廣州科普之夏”主題活動將於7月5日至8月31日舉辦。暑假期間,超150家科普基地、科普資源單位將聯合推出上千場涵蓋科普展覽、研學實踐、互動體驗等形式的特色活動,讓大家在遊玩中學習科學知識,享受科普樂趣。活動將打造八大系列科普...
暑期電力探秘:“電博士” 帶娃解鎖科學魔法 - 天天要聞

暑期電力探秘:“電博士” 帶娃解鎖科學魔法

7月4日的廣西科技館裡,此起彼伏的驚嘆聲像夏日蟬鳴般熱鬧——當“電博士”將瓶子里的“水”輕輕注入模型托盤上的“小碗”,另一側的模型托盤上的彩色碎紙突然飛起,然後像天女散花一樣落下,前排的小朋友們瞬間瞪大了眼睛,有的攥着媽媽的手直晃:“原來電會藏在瓶子里!”這場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與廣西科技館聯手打造...
扎堆!4號颱風即將生成!或在我國這裡登陸 - 天天要聞

扎堆!4號颱風即將生成!或在我國這裡登陸

熱點新聞廣西3市發布最新人事信息速看!這場活動事關小學生!今年3號颱風剛生成不久,4號颱風又即將生成了!7月4日,記者了解到,7日前,南寧市晴熱有分散陣雨,9日至11日,受熱帶輻合帶影響,南寧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眼下,海面上有3號颱風“木恩”和一個“准颱風”在活動。7月4日8時,“木恩”位於日本東南方的西北...
地大團隊研發出新型紫外線檢測技術    將檢測價格降低百倍 - 天天要聞

地大團隊研發出新型紫外線檢測技術 將檢測價格降低百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易穎教授團隊研發的紫外線檢測設備,只有手掌大小,成本不超過6元錢。受訪者供圖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孫彥欽、李潔)7月4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易穎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新型紫外線檢測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