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施行,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法律,標誌着中國濕地保護進入法治化發展新階段。保護洞庭湖的越冬珍稀候鳥及其棲息的濕地生態系統,在保存物種基因、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方面具有全球性意義。其中,湖南省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為構築“雙向”奔赴美好的生態家園做對了什麼?
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南省東洞庭湖湖區水文節律變化明顯。記者了解到,2014年4月,根據《三峽後續工作長江中下游生態與環境影響處理專題實施規劃(2011~2014年)》和保護區現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持編製了《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與完善項目初步設計》。同年,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林業廳等相關部門,批准並分別實施了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與完善項目。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於2015年開始實施,直到2020年12月全面完成建設內容並投入使用。按功能性分為管理能力完善工程、鳥類及棲息地保護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物種救護與繁育研究基地工程、科研監測能力完善工程、宣傳教育能力完善工程等。

鳥類棲息地修復
為再現“洞庭美如畫”的願景,如今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與完善項目取得顯著改善和生態變化。其中,濕地生態得到有效恢復。據東洞庭湖監測記錄顯示:2021年越冬水鳥共7目12科53種288157隻,所記錄鳥類數量及種類為近十年之最;自然野化麋鹿種群逐步恢複數量,由瀕危發展壯大到210餘頭;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種群數量達到120多頭。該項目建設以來,穩定的棲息之地,讓候鳥自由飛翔、麋鹿歡快奔跑、江豚盡情嬉戲,它們共同“特約代言”,讓珍貴的瀕危物種種群繁衍生息,形成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親的生態模式。

東洞庭湖鳥類

東洞庭湖麋鹿

東洞庭湖江豚
救護設施得到完善。因東洞庭湖湖區地理位置特殊,每到汛期水位上漲淹沒濕地洲灘,使麋鹿需向地勢較高區域轉移覓食,經常發生受傷、受困情況,需要人工救護。此外,這裡還是我國濕地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停歇地,棲息着雁、鴨等水鳥達數十萬羽,在東北鶴類遷徙網絡、東亞雁鴨類遷徙網絡和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徙網絡等區域物種保護網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了解,保護區目前有鳥類36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8種,二級保護鳥類64種;有維管束植物486種;魚類11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有2種;兩棲類12種,爬行類11種,哺乳類3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3種。
據介紹,當地已建成麋鹿和鳥類救護、避難中心,佔地330多畝。並已成功救助麋鹿30隻、鳥類150多隻,目前生活在救護中心的19隻麋鹿生長狀態良好,而且年接待參觀人員3萬多人。

麋鹿救護中心

救護麋鹿相關工作

鳥類救護中心
濕地保護與研究成果推廣全面推進。當地拆除東洞庭湖非法矮圍,建設大、小西湖及丁字堤生境工程生態矮圍的控水閘,修建設巡護路網等一系列濕地保護基礎設施,確保區域白鶴、白鸛、白頭鶴、小天鵝、白琵鷺和大量的雁鴨類、鴴鷸類等5萬隻以上珍稀鳥類的安全棲息。同時,保護區與中科院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開展“大小西湖水位精細化管理”研究,其成果推廣將對長江流域的水位適應性管理產生長期地、廣泛地可持續影響。

老舊閘口

新閘設施
保護設施逐步改善。為完善濕地保護監測系統有效保護管理,保障野外巡護的開展和巡護區域全覆蓋,根本整治違法犯罪行為、非法狩獵問題,以及購置新型的巡護監測和宣教設施設備,建設四處鳥類監測屋。

利用空氣動力船開展巡護監測

巡護檢測車
除此之外,三峽後續項目建設有力提升了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項目設計和管理、現場施工、濕地修復等方面的能力,為培養項目規範管理人才提供有效借鑒。(光明網記者 王一涵)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