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第一高樹測量者:爬到頂花了七八個小時,還在樹頂睡了會

2022年10月10日12:18:52 科學 1134

10月9日,據央視報道,中國巨樹科考隊發布了目前已知中國第一高樹雲南黃果冷杉的高度,經測定為83.4米,相當於28層樓高。這棵巨樹胸徑達207厘米,樹齡在380歲上下,相當於青壯年。

對話中國第一高樹測量者:爬到頂花了七八個小時,還在樹頂睡了會 - 天天要聞

本文圖片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據介紹,該高度系通過人工攀樹測量和區域調查,並結合無人機輔助測量的方式得出的。這是中國第一次對80米高以上的巨樹進行攀測、攝影和種質資源採集的綜合科考。

當日,科考團隊還發布了這株巨樹的等身照,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參與了此次科考工作的野性中國工作室了解到,巨樹等身照的拍攝由四位科考隊員精密協作完成,先用無人機每隔幾米拍上三張到六張一組照片,然後再隔幾米一組,一直拍到樹頂,這樣得到160多張不同高度的照片,再後期拼接完成,整體畫幅超過3.5億像素,可投屏於百米巨幕以展現巨樹細節。

野性中國工作室介紹,該巨樹位於西藏自治區察隅縣,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柯研究員團隊對上察隅鎮布宗村巨樹群落進行植被調查,連續發現多棵高75米以上巨樹。其中一棵雲南黃果冷杉經過無人機初步測量達到了83.2米,超過了分布於雲南省貢山縣的72米禿杉、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的76.8米不丹松,以及中國台灣地區南投縣的81米台灣杉的測量紀錄。

對話中國第一高樹測量者:爬到頂花了七八個小時,還在樹頂睡了會 - 天天要聞

今年8月,科考隊再次赴察隅縣對這株“中國第一高樹”雲南黃果冷杉進行了人工攀樹測量和區域調查。本次科考使用了國際測量巨樹的攀樹直接測量法,即人工攀爬到巨樹頂端,確定最高樹梢之後,將金屬捲尺從樹梢放下至地面測量。最終得出樹榦中心最低點到樹梢高度差為83.4米。

探險家劉團璽是此次科考隊的巨樹攀爬技術指導,和隊友們一起爬到了中國第一高樹樹頂附近進行了高度測量。10月9日,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3名成員協力爬樹,從地面爬到樹頂仍花了七八個小時。此次攀爬主要藉助繩索完成,沒有對巨樹進行打釘等操作,科考結束後所有器材均收集帶走,沒有給樹木造成任何破壞。

對話中國第一高樹測量者:爬到頂花了七八個小時,還在樹頂睡了會 - 天天要聞

劉團璽表示,雖然巨樹處于山谷中,風不是很大,但處於28層樓高的樹頂時,他還是會擔心一旦巨樹折斷會怎樣,“但後面我心裡安靜下來,欣賞着樹頂處能看到的壯麗大自然景色,我感到非常震撼。漸漸適應了之後,我甚至在上面睡了一會兒覺。”

對話

中國第一高樹攀登測量者:我在中國第一高樹樹頂處睡了一小會兒

北青報:請講講攀爬中國第一高樹的過程。

劉團璽:攀爬巨樹其實並不是一個新事物,在國際上已有很多相對成熟的經驗。我們這次攀爬是有一個包括我在內的3人教練團隊,爬樹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攀爬用的繩子掛到樹枝上去。

我們嘗試了多種方式,比如用無人機將繩子掛上去,這樣試了9次都不好,後來我們用專業的一種彈弓機,先後發射了18次,把一種專業繩索投射到了30多米高的位置,這種繩索非常結實,幾乎沒有彈性,可以承重200公斤。

掛好這個主繩之後,我們3個人一起把自己掛在繩子上進行測試,確認安全之後,其中一個人就利用類似攀岩的方法,沿着這根主繩抵達30多米的高度,隨後通過甩繩子的方式,每次上升3到4米,這樣循環往複,最後抵達了80米左右的高度。再往上的話,樹榦的直徑就只有15厘米到20厘米了,也就跟一個成年人的小腿差不多粗。

我們三個人分別在樹頂附近利用100米長的金屬直尺進行了高度測量,最後經過專家校正,得到的就是此次發布的83.4米的樹高。

北青報:爬樹過程中主要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劉團璽:我們這次攀爬有幾個重要的原則,第一是安全,確保人員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棵樹生長在斜坡上,向南側微微地傾斜生長,在攀爬過程中,下面50米的地方我們常常是靠着繩索懸掛在半空的。繩索掛在樹枝上,人在樹枝間穿梭,需要保證我們攀爬時不會折斷,這裡有一個非常嚴謹的測試過程,要確保絕對的安全。

另一個就是要確保我們的操作對樹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我們走的時候也不會在樹上留下任何東西,比如打釘子之類的操作是絕對不可以有的。我們下樹時,會通過一種叫“雙繩下降”的方式下到地面上,整個過程都利用繩索來進行,最後我們也會帶走繩索在內的所有器材,確保不會對大自然造成任何破壞。

北青報: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抵達樹頂的位置,會不會風很大?攀爬巨樹的過程中你會感到恐懼么?

劉團璽:這棵樹所處的位置是一個山谷,平時風不是很大。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這裡風不大,才能使這樣的巨樹存在於此。如果一個地方平時風就很大,或者偶爾會有颱風出現,那麼長年累月的時間裡,高點的樹某一天就會被風吹斷了,不存在能產生巨樹的環境。

一般來說,人在第一次攀岩時都會感到恐懼和緊張,這是人的本能,但慢慢適應之後,就不會那麼緊張了。這次爬樹也是一樣的,雖然這裡風不大,但是到了樹頂附近後,還是會感受到微微的晃動,那個時候一瞬間本能地會感到緊張,會胡思亂想,擔心樹要斷了怎麼辦。但後來又想到,這棵樹存在幾百年了,都沒有被風吹斷,而且科學家也考察了,樹本身很健康,沒什麼病蟲害。

雖然開始有恐懼感,但慢慢適應之後,就開始感受到樹頂所能欣賞到的壯麗的自然景觀。

北青報:你在樹頂上看到了怎樣的景觀呢?

劉團璽:這棵樹北側不遠處就是一座海拔超過6000米的高山,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山南側的山谷中,山谷里是鬱鬱蔥蔥的植被,有極為豐富的原始森林。

當人適應了高空的平衡後,恐懼感逐漸消失,看到這樣壯麗的大自然,內心會感受到對大自然的敬畏。

就這樣,我克服了恐懼感,因為我們依靠繩子上下工作,一個繩子上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人,在等待其他人操作的時候,我玩了會兒自拍,還在樹頂睡了一小會兒。

北青報:你也看到了此次發布的中國第一高樹等身照,看到這幅照片時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

劉團璽:我很開心,也很震撼,我們三人爬樹時專門穿了比較鮮艷的紅色衝鋒衣,可在這張照片里,我們就是樹上的三個小紅點。

看到這張照片就喚醒了我當時在樹頂上的回憶,開心又欣慰。

(北青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象! - 天天要聞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象!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人類還能支撐多久?為何木星會被稱為地球的保護神?作為太陽系當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體積足以相當於1370顆地球,但凡從木星經過的小行星都會被木星捕獲。比如在1994年,木星就被一個叫做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鎖定。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 天天要聞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5月1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 天天要聞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來源:益陽市人民政府網_區縣市動態】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專家觀測儀器數據。姚靖怡攝5月7日,在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資江干堤防汛現場,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團隊運用高密度電法系統對堤防結構開展電阻率成像檢測。這套堤防隱患診斷系統可有效檢測30米深度範圍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人類是何時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適應這片土地的?近期,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該考古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這部鐫刻在高原腹心...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 天天要聞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5月11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發文,披露一起“高校學者為發論文偷販涉密敏感數據”案件細節。近年來,部分境外機構和個人為攫取利益,對我經濟、民生、科技等重要領域實施情報竊密活動,嚴重危害我國家安全。與此同時,部分境內人員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為達到個人目的,違規將相關數據傳輸至境外,相關風險隱患...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 天天要聞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一、近海海域天氣實況 5月10日14時至11日02時,東海北部海域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西北風,東海南部海域、台灣海峽、南海北部海域、北部灣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東北風或偏北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