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2022年09月06日00:18:09 科學 1703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靜謐夜晚,圓月低懸。

2022年7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超級月亮緩緩升起,亮相多地夜空。

13日17時06分,月球經過近地點,這是一年中月球離地球最近的時刻,也是14年以來地平高度最低的一次滿月。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滿月照亮了西湖、照亮了長江、照亮了黃鶴樓,亦照亮了歷代文人的心頭。

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山河萬里,草木天堂,自然景物數不勝數,文人墨客對月亮情有獨鍾。

天文學上月亮作為地球的衛星,沒有大氣,沒有液態水,沒有生命,白天表面氣溫高達127°c,夜晚溫度驟降至-183°c,是一個“死亡”天體。

月本無情,人有情。

月光的清幽明亮、澄澈皎潔,頗符合中國人婉轉含蓄、志潔高雅的精神追求,月滿盈虧陰晴變化給人以美的感受。

當人們賦予月情感,夜空中的一輪孤月,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景觀,它映射出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古時候科學水平低,人們不明白月亮為何有陰晴圓缺,客觀認識的缺乏為想象力提供巨大的發揮空間,人們為月亮寫下許多美麗動人詩篇。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亮是女性的象徵。

禮記》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許慎說文解字》雲“月,闕也,大陰之精”。

如果說太陽象徵著陽剛與力量,那月亮則是溫柔與清冷。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故月亮中居住的,自然是女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寂靜凄冷的廣寒宮中,嫦娥仙子面對冷宮殘燭,捱過漫漫長夜,遙望人世間的情人,寂寞之情難以排解。

閨中的女子,因情郎離家遠去,不勝幽怨,也常對月感懷,抒發心中無限衷腸。

文人騷客情到深處不能自己,也將情思寄託於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茫茫大海升起一輪明月,天下的人離散在五湖四海,卻都能共享這一輪圓月。

然而月圓人不圓,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光太亮,月夜漫長,輾轉反側,思而不得。

寄於月的情太多,月亮是天涯遊子鄉愁無言的見證。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皓月當空,親人千里,舉目見月,不見長安,四下的景與人甚是陌生,唯有明月與故鄉別無不同。

月亮是失意人生的傾聽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當時身居長安,正處權力的中心地帶,然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李白想與人共醉卻無人可尋,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曠達不羈的背後是官場失意的愁苦。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月亮不僅承載人的情感,更蘊含了哲人的思考。

月亮孤懸天際,時陰時晴、時圓時缺、周而復始、亘古不滅。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對月發問。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對月感慨。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悠悠萬世,明月中交馳着人的神往與迷惑,它引發了人們的生命意識,表達人對生命短暫的感嘆和對月的敬畏。

萬物皆變,變是現象,不變是規律。

我們的祖先觀察月亮與四季一年的變化,在長期的觀測中發現了不變的規律,並以此制定了至今仍在沿用的陰陽合曆。

月的陰晴變化,也符合道家的的哲思。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是宇宙的普遍現象和基本規律,時間是流動的,事物也在持續發展,馬克思的主義哲學中“運動是普遍而絕對的”的結論,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人理應保持平常心應對眼前的變化,追尋變化中的規律,唯以不變,應萬變。

月滿則盈,盈滿則虧,世間萬物,過猶不及。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月亮起初是一彎小小月牙,一日一變化,到了十五,圓月豐盈,盈極而虧。

任何事物達到極致,就會從相反的方向開始發展,物極必反的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謂置死地而後生,人經歷人生的低谷時,只要熬過最艱難的時期,往往事情就會開始轉圜,迎來新的生機。

蘇軾遭貶謫,月色入戶,清朗澄碧,遂夜邀友人觀賞,不失為一種樂觀豁達。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古人借月抒情,探索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月亮無限,人生有限,人類始終在有限的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真理,而月亮始終不變是那一輪,人類在傳承中不斷進步,賦予生命厚度和重量。

如今科技進步 ,人類揭開了月亮的神秘面紗,但月里所蘊含的中國文化仍值得值得細細品味。

“超級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 天天要聞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我是通風安全,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一通三防】與【安全管理】乾貨。一、充填設備及工藝材料施工採用的設備主要有氣動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藝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 天天要聞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長光衛星智慧農業農村綜合指揮平台界面。 長光衛星供圖李岩在加工反射鏡。 本報記者 劉以晴攝“吉林一號”寬幅衛星總裝現場。 長光衛星供圖“吉林一號”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着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 天天要聞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我們都知道醫學研究方案設計耗時又耗力?面對複雜的實驗邏輯和文獻海量信息,如何快速產出高質量方案呢?我想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吧!那今天刷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福了,本文結合梅斯醫學資深研究員張磊博士直播乾貨,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標、優化實驗設計,文末還附贈工具試用入口!【研究方案設計的前置知...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常溫常壓下,氫以氣體狀態存在。高壓下,氫結晶為固體。而超高壓下固體氫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謎。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複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 天天要聞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早上好!上觀新聞『早讀』來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農曆四月十八上海多雲到陰,下午起局部地區有短時小雨,22~29℃§今日關注“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着全球首個太空計...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 天天要聞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