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2022年07月04日23:36:09 科學 1575
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 天天要聞

5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24名在港兩院院士回信時表示:“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5年後,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香港科學園考察。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5年來,第二產業佔比僅6.5%的香港,其科技創新事業迎來新一輪發展。這裡邊,離不開廣東勇於“先行先試”的助力。廣東創新性的協同合作,也讓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一個規劃性的概念,加速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日前,南都記者專訪省科技廳,揭秘廣東省最近三年來如何從突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障礙着手,推動了粵港澳三地科技要素高效流動,推進粵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多方作為。

01/

從突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障礙着手

省府“1號文”加速破題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粵港澳三地最有共識、最具優勢,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粵港澳三地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行政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異,面臨著不同制度和體制下帶來的系列問題。

2019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1號文”提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科創12條”)。這份文件,從區域創新、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環境等四個方面,形成12條政策超60個政策點,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超前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突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障礙着手,在“人往來、錢過境、稅平衡、物流動”等方面加快破題,推動了粵港澳三地科技要素高效流動,推進了粵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協同創新。

如在人才流動便利化方面,出台了港澳人才享受廣東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延繳政策、允許使用財政資金為其購買商業養老和商業醫療保險、支持來粵工作的外籍人才通過申請F字簽證免辦居留許可等有關政策措施。

為助推外國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和交流合作,“科創12條”明確提出減輕在粵工作的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層次人才內地工資薪金所得稅稅負,珠三角九市可按內地與境外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給予補貼。制定了全省相對統一的境外高端人才認定標準。僅2020年這一年,已核准珠三角九市境外高端緊缺人才近9000人。

除政策“破題”外,廣東省還提供“最優服務”的定位,給予來粵創新創業的港澳優秀人才各項支持。如依託聯合攻關項目培養使用粵港澳三地人才,如整合優化“海外名師”“銀齡專家”等引智計劃為統一的“外籍和港澳台國際人才交流合作”項目,近兩年就邀請包括港澳在內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含50多名主要發達國家院士(含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000多名海外名師、名家、名醫、名匠、名人來粵短期開展交流合作。2022年還首次開展粵澳青年人才雙向交流項目,推動打造區域人才發展共同體。

最貼心的是,港澳人才通過各地市科技部門認定為高層次人才的,還可以為其聘僱的外籍家政人員申請相應期限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讓港澳人才在粵生活更加便利。

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 天天要聞

香港維港兩岸景色。新華社

02/

全國率先實現

省財政科研資金“過河”使用

“‘資金過河’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這對香港科技界是一支鼓舞人心的強心針。香港具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和高素質科技人才、40多位在港的兩院院士、高度國際化的優勢,且科研體系與國際接軌,實現‘資金過河’將有助於進一步發揮香港在國家科技建設的作用。”時任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現更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楊偉雄曾這樣公開表示。

在2018年中央財政經費分四批實現“過河入港”後,廣東“科創12條”明確提出: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面向港澳開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建立省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到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單位;鼓勵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向港澳開放科技計劃項目等。

一個月後,廣東就出台了關於支持港澳機構參與或牽頭承擔省級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的相關規定,在全國率先實現省財政科研資金直接撥付港澳機構使用。2019年7月30日,首筆由香港科技大學承擔的廣東省省級科研項目財政資金316.96萬元順利撥付到香港。隨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向香港分部依託單位香港科技大學成功撥付3800萬元科研經費,實現了廣州市科研資金跨境撥付。

2021年,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廣東還對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的規定進行修訂完善,加強科研項目資金跨境港澳使用的全過程管理。為提高資金過境效率,廣東省多部門合力優化資金過境稅收備案手續、精簡辦理流程、提高匯款效率,形成切實可行的操作流程。

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 天天要聞

南都製圖 林泳希

03/

港澳科研人才紛紛“過河”

牽頭承擔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近百項

在省級財政資金“過河”的同時,澳港科研人才也紛紛“過河”,投身到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中來,深化香港與廣東、與國家的科技合作。這當中,同樣離不開廣東“科創12”條積極創造的各種更為開放、更為順暢、更為優厚的協同合作的創新、創業的環境。

按“科創12條”規定,廣東制定出台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配套政策,對資金過境港澳使用和港澳科研機構申請廣東的科技項目作了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規定。

如此一來,在全面突破過去受限於資金不能直接撥付到港澳跨境使用的同時,還着力解決了“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少有牽頭或獨立承擔廣東科技重大項目”的問題。

據省科技廳介紹,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自然科學基金、港澳科技成果來粵轉化等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已先後對港澳開放,共支持港澳地區單位牽頭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2項、參與28項,涉及廣東省級財政資金總投入超10億元;9家港澳單位成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依託單位,獲得基金項目資助超2000萬元。

過去數年來,有來自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澳門大學等港澳眾多的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項目2021年就獲得科技部“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立項批准。

截至2022年2月,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共牽頭承擔了96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其中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牽頭承擔了86項、澳門高校和科研機構牽頭承擔了10項。

04/

共建共享科創載體和平台

吸引大批港澳科研人才來粵創新創業

促進廣東相關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以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科技計劃項目為契機,推進大灣區“軟聯通”建設外,廣東還以粵港澳(高校)聯合實驗室和聯合資助計劃為抓手,讓粵港澳科技合作走實走深。

據省科技廳介紹,2019—2020年,廣東已啟動建設 2批共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與此同時,還積極引進高端創新資源來粵設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港澳共有6所高校在粵設立了10所省級新型研發研究機構。

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 天天要聞

南都製圖 林泳希

據介紹,這些在粵研發機構的建設模式,較多採用合資形式,一般為廣東省各地市政府以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主,被引進機構以技術、人員投入為主。被引進機構圍繞廣東產業需求開展特色研究,研究領域涵蓋了電子通信、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承擔、參與了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及廣東省重大產業技術攻關等項目。像粵港澳光熱電能源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針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顯示產業的無鎘“Blue Gaps”產業關鍵問題,顯著提升器件性能,光效與壽命綜合指標位列國際第二名。

經過兩年建設,聯合實驗室建設成效同樣明顯。據統計,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共有8家港澳機構、超200位港澳專家學者參與建設。

聯合實驗室不僅彙集了一批粵港澳高校科研力量,還有效促進了粵港澳三方科技合作與交流。重要的是,這些聯合實驗室還促進了廣東相關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據省科技廳介紹,聯合實驗室集聚了一批在相關領域具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具備完備的全產業鏈研發實力的企業參與,如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小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

深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這份省府“1號文”影響深遠 - 天天要聞

位於東莞松山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其港澳用戶佔比超過10%。

除上述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外,在共建共享創新創業平台方面,廣東亦有可圈可點之處。

如位於東莞松山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的4台譜儀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600多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佔比超過10%。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過200家。大灣區內珠三角地區已建設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面向港澳青年的科技企業孵化載體超130家。

正是通過財政科研資金過境、創新平台共建等,廣東吸引了大批諸如香港大學教授支志明、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任廣禹等港澳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同時,發揮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與港澳協同共建的機制優勢,彙集管軼唐本忠等香港院士和一批高水平香港科研人員投身大灣區科技發展。

眾擎易舉,合作共贏。縱觀這三年來廣東協同港澳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進展和成效來看,廣東省以“ 廣東所需”的求真務實的態度,以“廣東所能”的改革開放精神,為香港積極融入國際創新網絡,推動產業“向實”發展,提升經濟韌性和活力,再一次提供了施展拳腳的廣闊天地。

出品:南都灣區工作室

采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任先博 通訊員 陳錫強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 天天要聞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財聯社7月2日訊(記者 曾楚楚 王平安)【引子】今日盤後,天賜材料(002709.SZ)公告,就“商業秘密侵權案件”民事起訴永太科技(002326.SZ)等。這是自今年2月初,天賜材料首次公告披露,對浙江研一、永太科技“將另案處理”後,天賜方面就液體鋰鹽“商業秘密”系列案件的再次公開曝光。在兩家百億級上市公司,以及作為鋰業“...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 天天要聞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一、晶圓鍵合發展背景在摩爾定律的引導下,集成電路行業一直高速發展,晶體管特徵尺寸己經從90nm向7nm邁進。然而,由於隨着晶體管特徵尺寸已日益接近物理極限,量子效應和短溝道效應越來越嚴重,內部電子自發地通過源極和漏極,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限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 天天要聞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重點板塊宣介會上,“真如翠谷”與“真如之心”兩大優質地塊首次亮相。“真如之心”地塊即銅川路水產市場原址,被譽為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目前已完成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隨着這一核心地塊即將入市,真如副中心H型地下公共車行通道(以下簡稱“H型地下通道”)的全面貫通也將提上...
多面性的雙氧水 - 天天要聞

多面性的雙氧水

‌‎‎‌‎‎‌‎雙氧水,學名過氧化氫(H₂O₂),是一種常見且獨特的化學物質。它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以及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都有着廣泛的應用。然而,正如許多化學物質一樣,雙氧水具有着複雜的性質和多面的特性,這些特性既可能帶來巨大的益處,也可能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 天天要聞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邁威生物為爆發中的創新葯BD浪潮,又添了一把火。日前,其宣布兩項BD合作,與齊魯製藥就長效G-CSF產品8MW0511達成的合作(3.8億元首付款+1.2億元里程碑款),是本土商業化的經典雙贏;而與谷歌系抗衰老巨頭Calico圍繞IL-11單抗9MW3811的聯手(2500萬美元首付款+5.71億美元里程碑款),則彰顯全球視野下的價值挖掘能力。兩項...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 天天要聞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2025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緊扣全年任務目標,以“大幹100天 決勝上半年”勞動競賽為載體,全面掀起奪油上產熱潮。廣大幹部員工迎難而上、奮勇拼搏,用汗水書寫擔當,用實績回應挑戰,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環保平穩受控,經營業績穩健向好,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石...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 天天要聞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2025年7月2日上午,在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期間,第四屆“漢江灣”漢台水上救援交流活動在硚口區漢江灣上演。武漢雲豹救援隊聯合台灣苗栗縣水上救生救難協會、苗栗縣救難協會、桃園市水上救難協會,首次以完整建制展開跨海峽救援協作綜合演練。 聯合救援協作綜合演練現場。圖/九派新聞 上午9時,隨着信號彈升空,雲豹救...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器人系統 - 天天要聞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器人系統

Nature期刊最新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展示了機器人控制領域的重大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能夠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各種複雜機器人系統,徹底擺脫了傳統建模方法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