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歷史上的“雨神”是誰,你可能答不出來。但是要問現代的雨神是誰,大部分在互聯網衝浪的人應該都能立即答出來,那就是蕭敬騰。這位“雨神”走到哪裡,哪裡就下雨,就連沙漠都能立即下雨。
因此,許多人都表示蕭敬騰不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居住,不然那裡可真就要“大水淹了龍王廟”了。當然,這大概率只是一個人物噱頭,用以調侃罷了。
但是你知道嗎?實際上,曾經地球上還真的下過一場200多萬年的雨。那麼,這樣的天氣未來還會出現嗎?
大水沖了龍王廟
卡尼期洪積事件
人們所說的這場持續已久的雨發生於2.33億年以前的三疊紀,並且也不能說這場雨下了200多萬年,這有些誇張,實際上是指在這200多萬年期間,氣候比較潮濕、晴天少雨天多。
因此,有時候人們也將其稱為“卡尼期濕潤幕”。這一階段的環境特點為,降雨量增大、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內陸風化和剝蝕作用加速等等。
三疊紀晚期的遐想圖
卡尼期是晚三疊紀的第一個期,而該事件最初被人們提出的時間是1974年。後來這個典型的氣候濕潤變化事件就得到了更多地質學家的關注,並且認為其名稱應該定為Carnian Pluvial Episode,簡稱為CPE。
卡尼期洪積事件研究歷程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來看,卡尼期地質時間經歷了以下的發展過程。
首先在拉丁期時全球十分的乾旱,而二疊紀到三疊紀的火山不斷噴發的情況,也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在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的情況下,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燜燒罐”。
降雨來臨前異常乾旱
終於當炎熱已經到了某一個節點時,步入了第二階段,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出現了降雨,並且降雨量不斷增加。
而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大規模的持續降雨,原來乾燥的陸地在這種影響下,漸漸煥發出了生機,大量的裸子植物迅速拔地而起,空氣變得異常濕潤。
研究顯示海相沉積序列也開始發生變化,碳酸鹽補償深度升高,碳酸鹽生產力停滯,也幾乎都同時發生在這一時期,海洋表面溫度、鹽度、pH值等發生改變或棲息地的喪失,導致海相無脊椎動物滅絕,同時期新種屬植物開始出現。
大規模降雨
可見,這200多萬年間經常降雨的情況,確實將地球此前因乾涸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同時也讓整個環境再度發生了劇變。一些適應從前生活環境的動物,紛紛在這接二連三的階段當中死亡。
不過,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三疊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並不是卡尼期洪積事件造成的,只能說它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這裡的推波助瀾,並不是說生物大滅絕與降雨有直接關係,它本身與二疊紀的滅絕和三疊紀前期的氣候特點都有關係。
生物大滅絕事件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地球會出現如此怪異的氣候?卡尼期洪積事件的成因究竟是什麼呢?
卡尼期洪積事件的成因模式
首先就是板塊構造促使大氣循環模式系統變化的原因,因為當時的大陸板塊並不像現在這樣分開,而是一整塊大陸,在晚石炭世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得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聚合在了一起變為了泛大陸,而這次聚合和中央山脈的隆起可能對全球的大氣環流造成了影響,超級季風氣候隨即誕生。
二億年前的三疊紀
卡尼期時期,巨型季風達到了峰值,導致泛大陸邊緣的低緯度地區降雨量暴增,再加上局部構造運動的影響,影響範圍涉及到了整個古特提斯洋。因此,在卡尼期晚期的時候,季風環流留下了不少痕迹。
季風環流帶來大規模降雨
其次就是大面積火山噴發,使得全球氣候進入了紊亂。人們通過對北美西部的鋯石進行研究後發現,其噴發事件和卡尼期極端氣候的出現時間十分相似。
當然,這裡的火山噴發成因,更像是為卡尼期洪積的發生做鋪墊。畢竟咱們在上文中說了,那時地球的溫室效應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變化就產生了。
火山爆發
最後大部分學者認為,卡尼期洪積事件的發生很難只歸類於某種原因,而是應該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產生的。
不論是早期的在印支運動下導致高原山脈的隆升,還是全球火山運動達到高潮的前奏,這些因素都共同造就了後來持續200多萬年的潮濕氣候。
氣候越來越潮濕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看起來地球的氣候確實非常多變,而每當時代更迭、氣候突變時,習慣了從前氣候的生物就會消失。那麼,這樣的天氣在未來還會出現嗎?人類遭遇這種極端天氣將會怎樣?
這樣的天氣未來會出現嗎?
在近幾年,地球上的極端天氣似乎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這使不少人對地球環境和氣候充滿了擔憂。而咱們上文說的卡尼期洪積事件的先決條件里,剛好就有劇烈的溫室效應。
極端天氣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分憂心,因為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樣的天氣基本沒有可能再會出現了。就算咱們現在的某些做法依舊在為溫室效應“添磚加瓦”,但是仍舊比不上那一時期。
要知道,那時泛大陸上的火山可是連續噴發了百萬年之久,而現在地球上的火山雖然也偶有噴發,但是規模和量級完全達不到那個要求。
溫室效應
其次,現在整個大陸的分布和形式也改變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只是一整塊。在這種情況下,各個部分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應該還是比較可觀的,所以很難讓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淤積到那個地步。
最後就是目前地球的環境形勢雖然確實特別嚴峻,但是人們會使用各種方法讓其有所緩和。比如當炎炎夏日來臨的時候,部分高溫城市就會進行人工降雨,以此緩和高溫帶來的影響。
人工降雨
但是自然的連環反應總是讓人始料未及,很難說我們現在對環境的所作所為在未來會造就什麼新的氣候危機。
可能新的氣候危機,比卡尼期洪積事件還要恐怖,而到了那時,人類文明也許就像從前大滅絕中消失的其他生物一樣,正式從地球退場。那麼,此次卡尼期洪積事件,使得哪一種動物上位了呢?
正在發燒的地球
恐龍成功上位
咱們前文中說了,在暴雨傾盆之前,地球還經歷了一段極為漫長的乾旱時期,而那時恐龍可不是主角。偽鱷類本來穩居寶座,但是隨着氣候的變化,它的食物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接連死去,最終導致偽鱷類也遺憾退場。
偽鱷類
而恐龍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爆炸式增長,不論是食草的還是食肉的,它們憑藉著自己長長的脖子和矯健的身形,穿梭在大雨滋潤後的樹林之間,正式吹響了稱霸地球的號角。
可見,一個物種的優勢是無法永遠適用的,在上一種生存環境中頗具優勢的物種,迎來新環境的時候可能就會被淘汰。除非你選擇進化,儘力去適應當下的需求,不然想依靠着舊的底牌打贏新的戰爭是無法做到的。
恐龍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地球上的霸主寶座本就是輪換坐的,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那麼哺乳動物想完成上位根本不可能。而人類也不可能永遠佔著這個位置,所以在面臨下一次生物大滅絕的時候,如果我們依舊沒有能力逃離地球,那可能也只有等待滅絕了。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麼讓下一次極端的變化來得遲一些,為科技的發展再爭取一些時間。就算無法讓全人類都在災難當中存活,也能留下一些零星的文明火種。
畢竟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這可是自古至今出現的一個“頗有智慧”的物種,這就是我們拯救自己的最好武器。
依靠智慧解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