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怎麼專叮我?”為這,他讓蚊子咬了6年

2022年06月30日10:49:27 科學 1970

從23歲到29歲,趙志磊幾乎整個人都醉心於研究咬人的蚊子。

“腦子裡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問題,盡一切努力去獲得新的進展,我不止一次夢到我正在研究的課題。”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這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坦言自己比較喜歡那種獨樹一幟的研究:從一種擁有某項神奇能力的生物出發,揭示出比較普適的規律。

蚊子就是其中一種,“它們有非常敏銳的嗅覺”。終於在2022年5月,30歲的趙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發表論文,闡述蚊子在尋找宿主(人類)時的大腦活動。

這項研究,科學地回答了“蚊子為什麼專咬我”這個讓許多人撓破頭的疑問。

如今,趙志磊已赴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開展博士後研究。他的博士後課題不再是蚊子,而轉向了鸚鵡。

這有點冒險,但他內心堅定。

“如果我繼續研究蚊子,能更快地找到教職。但是我對鸚鵡非常感興趣,新的技術手段意味着我們現在可以深入研究它的大腦,有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或許能通過研究鸚鵡得到解答。”

“蚊子怎麼專叮我?”為這,他讓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聞

趙志磊

“蚊子怎麼專叮我?”為這,他讓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聞

趙志磊的導師伸出手臂喂蚊子。

“蚊子怎麼專叮我?”為這,他讓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聞

沒有活下來的轉基因蚊子幼蟲 受訪者供圖

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趙志磊在童年時就對蚊子十分好奇。

在他的家鄉雲南,蚊子特別多。

一入夏,每個夜晚都不堪其擾,一覺醒來一身包——但神奇的是,他的父親除外。

“一家人一起看電視,蚊子甚至繞過他來咬我們。”趙志磊對此大惑不解。

調皮的他專門抓來蚊子,放在父親手臂上,蚊子卻都唯恐避之不及地逃竄。

蚊子吸血還挑人?如果咬人還有“選拔標準”,那這個標準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留在趙志磊腦中。

201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趙志磊想要申請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在遴選中他發現,普林斯頓大學一個實驗室專門研究一種熱帶、亞熱帶的蚊子——埃及伊蚊

這種最早起源於非洲的小蚊子,在不到一萬年的時間裡神奇地飛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它們還變得越來越喜歡咬人,儼然是“咬人專業戶”。

面試時,實驗室的助理教授Lindy McBride給他展示了一個實驗:讓一百隻飢餓的蚊子來選擇咬人還是動物,結果幾乎所有的蚊子都很快地選擇人的那一邊。

她告訴趙志磊,雖然大家很早就知道了這個現象,但蚊子到底是靠什麼機制來區分人和動物的,一直是個謎。

蚊子謎一樣的操作讓趙志磊非常激動,當場就決定加入這個實驗室去解謎。

隨着對蚊子了解的加深,趙志磊除了好奇心,“身上逐漸多了一種使命感”。

蚊子不僅煩人,而且非常危險,它們可以高效地在人類傳播致命病毒。

在閱讀文獻時,趙志磊看到一組數字: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72萬人死於瘧疾登革熱等蚊媒疾病。

這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他心想:“如果我能弄清楚這些蚊子是如何準確區分人和動物的,那就有可能開發出高效的捕蚊驅蚊方法,從而減少蚊子給人帶來的危害。”

其實,這個問題早已被研究了幾十年,一直都沒有突破。究其原因,是科學家能夠在蚊子身上使用的技術方法有限。

然而,現在不同了。

趙志磊認為自己很幸運。“在我加入蚊子研究的這個時間節點上,剛好有一批強大的技術出現,比如基因編輯技術和鈣成像技術。我們當時意識到,把這些最新的技術應用到蚊子的研究中,就可能取得突破。”

這是個研究蚊子的黃金時期。趙志磊足夠幸運,也足夠“拚命”,他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養蚊子要喂血?給,手臂!

養蚊子是第一道關。

收集野外的蚊卵、帶回實驗室孵化都還好說,但,怎麼養?或者說,怎麼給它們喂血?

埃及伊蚊不喜歡動物的血,實驗室常用的“用薄塑料膜模擬皮膚包裹兔血”的方法並不太奏效;最簡單高效的方式,是直接把手臂伸入養蚊子的籠子。

這樣危險嗎?趙志磊向《中國科學報》解釋說,這種喂蚊子的方法,是在了解蚊子生物學的基礎上,經過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的。

當然這遵循完全自願原則。

而且,這種方法並不會造成疾病的傳播。

他解釋說,蚊子只是病原體傳播的媒介,並不是其產生的源頭,也就不會隔代傳播,所以實驗室里從卵孵化來的蚊子是很“乾淨”的,並不攜帶病原體。

同時,實驗室有明確規定,同一批蚊子,只能由同一個人來“奉養”,所以並不會造成人傳人的情況。

在Lindy McBride的實驗室,有“狠人”同事創下了一天之內餵養3000隻蚊子的紀錄。

稍顯瘦弱的趙志磊,紀錄是1500隻。

第一次喂蚊子,他的手臂整個腫了起來,癢了很久。

後來Lindy McBride讓他用熱水不斷沖洗(可加速皮膚血液循環),才慢慢消了腫。

幾個月後,趙志磊再用手喂蚊子就感覺不到癢了,他說,這是因為“免疫系統已經適應了”。

養了蚊子,接下來就可以收集“人味”和各類動物氣味,去尋找氣味中的不同,進而通過蚊子來驗證它們到底對什麼氣味感興趣。

趙志磊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收集“人味”的方式也很絕,需要整個人脫光之後躺進一個乾淨的塑料袋裡,之後向塑料袋通入潔凈空氣,這樣排出的空氣里就有了“人味”。

只是,這個過程略有些長,人要在塑料袋裡躺上兩個小時。

研究團隊通過比較發現,和動物相比,人的氣味並沒有哪一種化學分子是特有的,只是有幾種分子特別多,比如癸醛和甲基庚烯酮。

這兩種分子是人的皮脂腺分泌的某些油性物質接觸空氣後氧化分解而來的產物。

這些油性物質,動物的皮脂幾乎不分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味”如此特別。

接下來是要弄清楚,蚊子為什麼如此喜歡“人味”。

失敗也是評價貢獻的重要部分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他們的實驗方案石破天驚:給蚊子做“開顱手術”,看看它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如果能知道蚊子在聞到“人味”時哪部分腦區被激活,他們就可以進一步考證,蚊子大腦是否對某些特定的分子(比如癸醛或甲基庚烯酮)情有獨鍾。

破解了這個問題,不僅能一舉解密蚊子選人的標準,而且能夠“捕蚊”——相比由上百種分子組成的“人味”,特定化學分子更容易被製造和儲存,這更便於製作新型的捕蚊器。

謎底確實在這個假設範圍之內。他們此後的研究發現,蚊子喜歡體味中癸醛含量適中的人。

趙志磊解釋說,一個潛在的原因是,人群中癸醛很少或很多的人是少數,如果蚊子傾向於喜歡這樣的人,那它找到合適的人的概率就會降低,不利於繁衍。

但在研究中,蚊子的“開顱手術”可不是那麼容易做的——他們得讓蚊子開顱後,還活着。

基因編輯技術讓這個大膽的實驗變得可行。通過編輯蚊子基因,特異性地標記蚊子大腦中的神經細胞,讓它們表達熒光蛋白,當蚊子某個腦區的神經細胞被激活時,熒光就會增強,這樣就可以知道哪個腦區被激活了。

然而,基因編輯蚊子的成功率太低了,連0.1%都不到。

趙志磊第一次做基因編輯,努力了近6個月,才篩選到幾隻發熒光的幼蟲。

當時他非常興奮,以為馬上就要成功了,但沒過幾天,這些熒光幼蟲就“全軍覆沒”了。

“那時心情很糟糕。但是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其實負面結果也給我們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趙志磊表示,一個好的實驗設計,不論結果是否符合最初預期,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可以用來不斷修正和完善我們對自然的理解,“這也是評價我們對這個領域貢獻的重要部分”。

就這樣,花了5年時間,研究團隊才陸續製造了可供實驗的轉基因蚊子。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人的氣味里雖然有近百種化學分子,但是在蚊子的初級嗅覺腦區只有兩個區域被激活。

他們配比了一個只含有兩種化學分子的混合物來激活這兩個腦區,發現它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力,就像真實的人的氣味一樣。

“我們申請了專利,希望可以把這個混合物應用到捕蚊器中來吸引誘殺蚊子。”趙志磊透露,目前已經有幾家開發蚊蟲防治產品的公司在和他們洽談專利的轉讓和合作事宜。

另外,趙志磊說,他的同事正在探索另一個思路:如果可以篩選出一個化合物,它能夠特異性地抑制那兩個被“人味”激活的腦區,那麼這個化合物就可能被當作驅蚊劑來使用——它會干擾蚊子對人的嗅探。

冒險的選擇

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後轉向研究鸚鵡,趙志磊做了一個冒險的選擇。

在此之前,趙志磊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雲南大理州的理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學習生物工程專業北大畢業後,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蚊子;如今在康奈爾大學研究神經生物學。

他有他的理由。趙志磊對記者說,和蚊子類似,鸚鵡也擁有一項神奇的能力:在野外它們可以快速地模仿周圍同類的叫聲,而被當作寵物飼養時會模仿人說話。

“它們有着非常有趣的社會性行為和認知能力,這種強大的學習模仿能力在自然界中很少見。”趙志磊說,學術界有一派觀點認為,人類之所以在演化中這麼成功,就是因為人也能快速地學習模仿。

因此他覺得,要研究學習模仿的大腦機理,“鸚鵡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型”。

趙志磊透露,他目前的研究關注大腦中的多巴胺在這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前路充滿未知,甚至挑戰很大,但趙志磊自稱“內心比較堅定”。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自己興趣很廣,喜歡閱讀科學史和人物傳記。

“這些平時的積累在做選擇時可能蠻有用。因為腦子裡有學科發展的一個大概面貌,所以對於什麼是比較重要的問題、新的技術手段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突破,能夠有自己的理解。”

他還把過往成績歸於自己的幸運。“我覺得應該是選擇、努力再加上一些運氣吧。從個人層面來說,我幸運地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師長和朋友的提攜與幫助。從大的方面來說,我非常幸運生活在一個崇尚科學、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75-4

《中國科學報》 (2022-06-30 第2版 人物 原標題為《捨身飼蚊六年只為弄清一個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 天天要聞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5月2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行重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從禁捕前監測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出現範圍擴大。新聞發布會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衛表示...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國首屆量子精密測量賦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會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正式亮相。該顯微鏡由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自主研製,這標誌着我國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圖片來源:國儀量子國...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 天天要聞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聯合發布公報,宣布完成了業內首次對 μ 子進行“冷卻”和加速的操作,朝着實現世界首個 μ 子(渺子)加速器邁出了一大步。據介紹,研究團隊在 J-PARC 中心使帶一顆正電荷的正 μ 子減速到幾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狀態,並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聞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來“小滿”節氣,民諺有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進入“小滿”節氣,雨水豐盈,江河的水逐漸增多。根據廣州市水文氣象數據統計,5月20日廣州市降暴雨,其中白雲、花都、增城等區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點落在地面,濺起水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子良受強降雨影響,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類群,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關鍵性指標。隨着生態環境的改善,常州鳥類生境狀況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翱翔在青山綠水間,野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珍稀鳥類頻頻亮相。它們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實名認證了常州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豐碩成果。在5·22國際生物多樣...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 天天要聞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埃隆·馬斯克,這個科技界的狂人,他總是有着讓人震驚的想法和計劃。這不,他又在火星上動起了腦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麼把人送上火星,還在想方設法要在那上面建個城市。圖片來自網絡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挺活躍的,他就在那兒說,未來30年,火星上肯定會有人類城市。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劃重點:- ️  英國政府研究人員發現,防止 AI 聊天機器人發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應的保護措施可以被簡單的技術繞過。-   通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五個系統 “極易受到攻擊”,甚至在沒有有針對性地繞過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有害回應。-   安全防護可以通過 “相當簡單” 的攻擊繞過,例如指示系統以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