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2022年06月29日01:22:12 科學 1931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本期訪談嘉賓:

程賀,2006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學位,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並與國際著名高分子物理學家和中子散射專家Charles Han教授一起建造了中子散射儀。

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散裂中子源分部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軟物質中多尺度多相結構的動力學,在Macromolecules、Soft Matter、Langmuir等行業知名期刊上發表了48篇論文。目前正致力於通過中子全散射導出無序大分子全原子結構的研究。

灣區重鎮、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國之重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和正在運行的美國、日本與英國散裂中子源一起,構成世界四大脈衝散裂中子源。

物質結構決定了物質性質,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可幫助人類揭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從2007年落戶東莞,到2018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再到如今二期項目的加快推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源頭創新上,極大提升了東莞乃至大灣區的創新能級。

然而,散裂中子源是由數以千計的高精尖設備組成的複雜整體,在建設中,除了要解決基礎科學原理性問題外,還需研製大量非標設備,兼具工程與研究的雙重複雜性。可以說,這座“超級顯微鏡”誕生的背後,傾注了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老中青三代科研工程人員的心血,同時,也鍛造了一支堅強的隊伍。

在訪談之中程賀教授闡述了散裂中子源的重大意義:“散裂中子源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可帶動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納米科學、醫藥、國防科研和新型核能開發等學科發展。”

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點亮了灣區的“創新之源”,也必將帶動更多大科學裝置落戶松山湖,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提供最有力的支撐!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東莞經濟》:程教授您好,您是2014年就來到了東莞,一直在散裂中子源工作,以您八年的工作經歷,覺得東莞今天的科技創新的能力達到了怎樣的水平,結合散裂中子源這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未來東莞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哪些進步的空間?

程賀:我14年到東莞的時候,科技創新領域是比較薄弱的,隨着散裂中子源的落戶和南方光源預研平台以及材料實驗室等新機構的落戶並逐漸產出成果,東莞這些年在全國範圍內科技創新領域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大家經常在央視的報道裡面,看到了東莞的身影,說明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對東莞還是非常認可的。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東莞經濟》:全球只有四台散裂中子源的大科學裝置,以您學貫中西的經歷來看,我們國家目前在科技創新領域已經有了哪些後來居上的實力和能力?

程賀:大科學裝置的發展主要是在二戰之後,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主導的這些國家們發現,在重大的研究方向上是需要集中國家的力量進行攻關的。而且他們需要的這些科學儀器,不是一個研究組或一個大學能夠購買的,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咱們國家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是80年代中科院高能所建在北京的正負離子對撞機。當時是勒緊了全國人民的褲腰帶才建了這個裝置,接下來每個五年計劃都會有一些裝置投入運行。最初的時候,我們是跟跑的,然後做一些科技的創新。如今,每年中國科技的十大進展,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是大科學裝置產出的。比如最近天眼說發現了類似於外星人的這個信號,天眼,就是大科學裝置。在科學裝置的發展上,我們國家現在在相當一部分是非常接近國際領先的水平。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東莞經濟》:您目前在推進的這個課題,其成果可以應用在哪些產業、哪些方面?

程賀:我現在推進的微小角中子散射譜儀這個項目主要是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要求,尤其是產業界的要求。在微小角這個領域裡面,它主要的應用領域是材料的內部結構。

中國在開始改革開放初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反向工程,比如國外的有什麼產品,我們拿過來,去分析一下它的成分,再反向來產出。比如日本的遠洋的漁網,他們的捕魚的產量就比我們高很多,然後我們反向的成分做的和他一模一樣,但是我們在這個捕魚的產量比他差的很遠。原因就是成分是一樣,結構不一樣,這就涉及到加工的時候的工藝。像類似於這樣的領域,都是微小角的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範圍。

在我們未來,國際民生相關的,比如說碳纖維,高級纖維工藝的優化,是航天衛星的主要材料,最好是碳纖維,要足夠的輕;因為火箭的載荷是一定的,要想運更多的東西上去的話,就要求承重的部分儘可能地堅固而儘可能的輕。碳纖維,中國的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我們高等級的碳纖維還是不行的,還是要從日本進口,或者美國進口。就是因為我們碳纖維的這個缺陷,控制得並不好,中子反射在這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東經智庫是一家以“思想決定價值”為理念,以宣傳、研究、服務、發展東莞經濟為宗旨;堅持本土性、獨立性和原創性,傾力打造本土發布財經資訊與民間智庫研究成果的權威平台。我們立足於“探尋經濟發展規律,服務東莞創新轉型”,專註於推動東莞諮詢行業及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平台已出版發行160餘期的東莞本土第一財經刊物《東莞經濟》;通過民間智庫組織東莞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會,建立了全國性的專家智庫資源庫,打造公益性共享資源與發展平台,通過主體性課題研究、活動組織,拓展人脈圈層與研究資源,形成跨地域、多維度、廣聯絡的智力協作體系,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品牌孵化、戰略諮詢和管理諮詢方案,現已發展成為東莞諮詢界、文化界的優秀代表企業。

未來,我們將紮根現實,前瞻未來,與德能兼具者同行,秉持“共識、共創、共享”的合作發展原則,進一步完善服務流程和服務質量,打造全方位的項目開發板塊,構建嶄新的產業架構和科學經營管理模式,努力成為國內一流的智庫型文化產業專業服務提供方。

國之重器,引領前沿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聘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創教育還能做些啥? - 天天要聞

聘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創教育還能做些啥?

圖說:科學大咖接過聘書,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上海市第十九屆青少年科技節今天下午在張江科學會堂啟動。啟動儀式上,10位院士、教授、科學家等收到了特別的聘書——他們將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校擔任“科學副校長”。他們中,既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長李昕、復旦大學希德書...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初夏的微風拂過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館迎來了科幻迷們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雲慶典在這裡舉行,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此揭曉。華語科幻星雲獎是由科幻活動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軍和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等三位創始人為首的全球華人科幻愛好志願者,於2010年共同創立的公益性獎項。今年的華...
“外國教授”假借學術合作竊密,生態間諜案細節揭露 - 天天要聞

“外國教授”假借學術合作竊密,生態間諜案細節揭露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從國家安全機關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境外非政府組織或基金會,打着“項目調查研究”“生態治理保護”的旗號,非法採集、竊取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給我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
為海纜“把脈”替設備“問診” 超級工程這樣體檢 - 天天要聞

為海纜“把脈”替設備“問診” 超級工程這樣體檢

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它能將風電、光伏、潮汐等綠色能源全額接收,確保用電安全低碳。工程共建有舟定、舟岱、舟衢、舟洋、舟泗5座換流站,在多個島嶼間架起直流輸電網絡,實現了島嶼間的電能互通。柔性直流工程“體檢”如何進行?  今年是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投運十周年,從昨天(17日)開...
新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 - 天天要聞

新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會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產生負面影響,加劇患者病情。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英國《柳葉刀·神經學》雜誌上。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小組對1968年至2023年間全球發表的332篇相關論文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考慮了19種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偏頭痛、阿爾茨海默病、腦膜炎、癲癇...
福州是一個奇蹟,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見 - 天天要聞

福州是一個奇蹟,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見

河流入海口(及入湖口)通常形成的是三角洲,或者河口灣。像福建省省會福州這樣的河口盆地,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它群山蜿蜒,河海相會,是山水造就的海上福地,也是地形構造的一個奇蹟。▲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周圍一圈山完全可以合圍,基本沒有缺口河口最常見的是三角洲。
展現科普獨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圓滿落幕 - 天天要聞

展現科普獨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圓滿落幕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5月17日,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廣播電視台承辦的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在成都成功舉行。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趙敏出席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正林出席比賽並擔任評委。成都海關、省氣象局...
中國與巴西推進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方面合作 - 天天要聞

中國與巴西推進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方面合作

IT之家 5 月 17 日消息,中國、巴西航天合作已有 30 年以上歷史(1988 年 7 月中巴簽署關於核准研製地球資源衛星的協議書),此前已聯合研製多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為拉美、非洲、東盟等地區的諸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 50 余萬景遙感衛星數據。國家航天局官方現宣布,局長張克儉 5 月 16 日以視頻方式與巴西航天局馬可・安東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