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突破“卡脖子”

2022年06月25日10:07:05 科學 1770

像太陽那樣利用核聚變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供應,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中國在利用受控核聚變去“種太陽”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2020年12月,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研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承擔這一高精尖科學項目的76人隊伍中,有57人為35周歲以下的青年人。今年五四青年節,這支勇攀科技高峰的隊伍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種太陽”團隊,聽他們講述如何在國外的技術封鎖下,實現中國“聚變能源夢”的故事。

中國“人造太陽”突破“卡脖子” - 天天要聞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

核心部件都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人造太陽’以其資源豐富、環境友好和固有安全性等優勢將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能源,也是能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但相較於核裂變原理在核電站中的成熟應用,人類想要“駕馭”熱核聚變反應,卻面臨著諸多難題與挑戰。

鍾武律介紹稱,核聚變發生的條件非常苛刻,這個過程首先需要在極度高溫的條件中進行,“原子核必須具備足夠高的動能,如溫度達到上億度,才能克服原子核間的庫倫排斥力,相互靠得足夠近,以便讓短程核間吸引力發揮主要作用”。此外還需要創造等離子體高密度的條件,“氘氚原子核的密度足夠高,才可以提高原子核之間碰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的概率”。而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還需要維持一個較長的能量約束時間,“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使核聚變反應得以持續進行”。

在鍾武律看來,雖然核聚變的原理說起來簡單,但開發核聚變能卻是對人類的科學與技術極限的挑戰,因為這要求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密度與能量約束時間“三乘積”必須達到一定值。在科學上,將維持核聚變反應堆中能量平衡的這個特殊條件被稱為“勞森判據”。“只有核聚變反應釋放出足夠多的能量,才可維持核聚變反應堆的運轉並有可觀的能量輸出,使聚變反應持續進行。”

根據中國核能發展“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國的目標是自主研發核聚變能反應堆。其中,新一代“人造太陽”是我國開發核聚變能的重要舉措,它標誌着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下一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鍾武律介紹稱,新一代“人造太陽”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能力最高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它採用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該裝置同時也是目前國際上首個具備在兆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實現多種先進偏濾器位形能力的核聚變先進研究平台。“裝置的核心部件都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它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世界最大國際合作項目之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中國“人造太陽”突破“卡脖子” - 天天要聞

科技人員在新一代“人 造太陽”真空室內討論。

突破技術封鎖,提升中國製造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新一代“人造太陽”由真空室、線圈系統、發電機組和支撐結構等核心部件組成。在這個中國“人造太陽”背後,有着一連串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國內空白的勵志故事。

以真空室為例,該裝置為“人造太陽”放電實驗提供超真空環境,用來盛裝上億度高溫等離子體,比宇宙空間環境的真空度還要低好幾個數量級。設計研發初期,“種太陽”團隊走訪了10餘家大型製造企業,均因該設備的設計精度高、製造難度大、薄壁件焊接變形控制難、國內無相關經驗等原因被告知無法加工。團隊將科學設計參數細化為一張張可實現的工程圖紙,以共同研發和手把手教學的方式指導廠家加工。經過6年艱難探索,團隊製造出我國首台D形截面特材雙層雙曲率薄壁件全焊接環狀超高真空容器,相關工藝和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線圈系統為“人造太陽”裝置放電實驗提供約地球磁場5萬倍的強磁場,用以精確和穩定地控制上億度高溫等離子體。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線圈製造原採用“利舊改造”的方案。隨着建設的深入和國際核聚變研究的快速發展,研發團隊發現,如果採用“全新研製”,在設計參數上能確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實現部分領跑,但研製風險極高、創新可能失敗。面對兩難選擇,團隊以大量的科學計算和分析為依據,選擇了更具挑戰的“全新研製”。他們首創了國內最大運行電流強磁場D形比特板式可拆分環向場線圈,突破國內大截面外方內圓異形無氧銅管原有產能極限,獨創性地掌握了國內大尺寸異形高強度鉻鋯銅材製造技術,多項工藝領先國外一流裝置。

發電機組是為“人造太陽”提供運行動力的巨型“充電寶”,單次釋能可達1300兆焦,其功率與秦山一期核電站相當。研製團隊攻克了超大功率滑差調節、大型立式六相脈衝發電機電氣制動等技術,研製出國內首台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其發電量可負擔一座百萬級人口城市的基本用電量,部分指標同樣領跑國際水平。

鍾武律介紹稱,為確保裝置的性能滿足在堆芯級等離子體參數條件下開展物理實驗研究的需要,“人造太陽”的工程技術難度及工藝複雜性大幅增加,不斷挑戰着國內相關工程技術水平極限。“美國曾以核心技術為由禁售建設‘人造太陽’所需的高強度膨脹螺栓。面對這個必須解決的‘卡脖子’難題,我們從浩瀚的文獻資料中找突破口,經過數百種材料比對和上千次的試製,終於攻克了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封鎖,製造出國內無生產先例的大尺寸高強度膨脹螺栓,將生產成本降低近90%,極大節約了科研經費。”

也正是通過這種高強度的技術攻關,“人造太陽”研發團隊掌握多項核心技術,通過與國有大型企業合力攻關,極大提升了企業複雜產品的研發能力和裝備製造水平,在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帶動了產業技術升級。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曹思琦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 天天要聞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財聯社7月2日訊(記者 曾楚楚 王平安)【引子】今日盤後,天賜材料(002709.SZ)公告,就“商業秘密侵權案件”民事起訴永太科技(002326.SZ)等。這是自今年2月初,天賜材料首次公告披露,對浙江研一、永太科技“將另案處理”後,天賜方面就液體鋰鹽“商業秘密”系列案件的再次公開曝光。在兩家百億級上市公司,以及作為鋰業“...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 天天要聞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一、晶圓鍵合發展背景在摩爾定律的引導下,集成電路行業一直高速發展,晶體管特徵尺寸己經從90nm向7nm邁進。然而,由於隨着晶體管特徵尺寸已日益接近物理極限,量子效應和短溝道效應越來越嚴重,內部電子自發地通過源極和漏極,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限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 天天要聞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重點板塊宣介會上,“真如翠谷”與“真如之心”兩大優質地塊首次亮相。“真如之心”地塊即銅川路水產市場原址,被譽為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目前已完成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隨着這一核心地塊即將入市,真如副中心H型地下公共車行通道(以下簡稱“H型地下通道”)的全面貫通也將提上...
多面性的雙氧水 - 天天要聞

多面性的雙氧水

‌‎‎‌‎‎‌‎雙氧水,學名過氧化氫(H₂O₂),是一種常見且獨特的化學物質。它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以及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都有着廣泛的應用。然而,正如許多化學物質一樣,雙氧水具有着複雜的性質和多面的特性,這些特性既可能帶來巨大的益處,也可能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 天天要聞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邁威生物為爆發中的創新葯BD浪潮,又添了一把火。日前,其宣布兩項BD合作,與齊魯製藥就長效G-CSF產品8MW0511達成的合作(3.8億元首付款+1.2億元里程碑款),是本土商業化的經典雙贏;而與谷歌系抗衰老巨頭Calico圍繞IL-11單抗9MW3811的聯手(2500萬美元首付款+5.71億美元里程碑款),則彰顯全球視野下的價值挖掘能力。兩項...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 天天要聞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2025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緊扣全年任務目標,以“大幹100天 決勝上半年”勞動競賽為載體,全面掀起奪油上產熱潮。廣大幹部員工迎難而上、奮勇拼搏,用汗水書寫擔當,用實績回應挑戰,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環保平穩受控,經營業績穩健向好,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石...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 天天要聞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2025年7月2日上午,在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期間,第四屆“漢江灣”漢台水上救援交流活動在硚口區漢江灣上演。武漢雲豹救援隊聯合台灣苗栗縣水上救生救難協會、苗栗縣救難協會、桃園市水上救難協會,首次以完整建制展開跨海峽救援協作綜合演練。 聯合救援協作綜合演練現場。圖/九派新聞 上午9時,隨着信號彈升空,雲豹救...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器人系統 - 天天要聞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器人系統

Nature期刊最新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展示了機器人控制領域的重大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能夠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各種複雜機器人系統,徹底擺脫了傳統建模方法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