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2021年03月22日02:42:02 科學 1859

上個世紀40年代,世界多地,特別是美國上空,經常會出現不明飛行物(UFO),為了搞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正式開始了地外文明的搜索計劃,一開始,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只需要10-20年的時間,人類就可以揭曉真相,但是很遺憾,如今60年過去了,卻仍然毫無進展。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NASA提出未來外星文明搜索新計劃

一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搜索從未停止,前段時間,NASA結合了多年來的科研發現,以及過去在尋找地外生命過程中,科學家們提出的一些有趣猜想,重新整理了一份未來外星文明搜索的新計劃。

而根據美國權威科學雜誌《宇宙學報》上的文章,NASA認為,可能外星人早已經到訪地球了,而且一些蛛絲馬跡我們並不需要去太陽系之外的世界尋找,可能答案就在我們的太陽系之中。

NASA計劃,未來對太陽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爭取不放過太陽系中每一個天體,這樣,就可以從中篩選和辨別出到底哪些天體疑似“人造物”,看看它們中的哪一個是外星文明發射到太陽系的探測器。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NASA相信,儘管對於現階段的人類來說,想要離開太陽系,甚至大規模離開地球還很難,但是,那些比人類提早誕生的外星文明,卻可能早已經擁有了穿越銀河系的能力,這意味着,可能早在很久之前,可能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這些外星文明的探測器,就已經來到太陽系了。

NASA的研究者稱這些為“宇宙足跡”,認為很可能是廣泛存在的,人類要做的,只是重新尋找技術特徵,通過大數據分析,最終鎖定目標。如果真的找到了“宇宙足跡”,即使仍然沒有和外星人取得聯繫,這也意味着,宇宙的文明絕對不止我們一個。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上世紀60年代,著名科學家戴森提出的“戴森球”,儘管這是一種假想中的文明產物,但是,NASA認為,對於比人類高級的外星文明來說,他們的確是需要更多的資源,而母星的資源,也才是最值得開採和應用的。

近年來,很多研究者都認為,人類之所以發展比較慢,是因為人類一直過度依賴傳統資源,一直沒有辦法徹底普及和應用新型能源,比方說核聚變能源,這也導致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有限,而且傳統資源也無法促使我們短期內快速發展。

所以,如果未來有一天,人類的望遠鏡可以在宇宙的其它星球周圍,發現“戴森球”,或者是大量的“人造天體”,那麼不用懷疑,那裡可能就已經有一個文明存在了。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人類真的應該尋找外星文明嗎?

儘管人類多年來毫無進展,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認為,過去的所有研究都是為現在和未來鋪路,而且鑒於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NASA認為,大約再過幾年,人類就可以找到外星生命了。

不過,這裡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人類真的應該去主動尋找外星文明嗎?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他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宇宙黑暗森林法則。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中文明數量很多,但是沒有文明願意暴露自己。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可能除了人類之外。當100多年前人類發明無線電的時候,人類的信號就已經傳出去了,如今,距離地球直徑100多光年之內的星球上,如果存在着外星文明,那麼,他們可能早都接收到了人類文明發出的信號。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同時,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就一直沒有停止主動去聯繫外星人,這就導致人類處於一個很被動的局面。當其他文明都在三緘其口的時候,我們卻在宇宙中大聲呼喚:我們在這,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將宇宙比作是一個大房間,每一個文明都是彼此之間不相識、不清楚底細的陌生人,當人類進入到這個房間後,人類首先應該做的,是察言觀色,然後找到一個安全的角落,先默默觀察一陣子,而不是一進門就主動去寒暄說話。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一些研究者認為,人類過去幾十年來搜索外星人的方式,可能本身就是一個戰略性錯誤,這可能會將人類陷入到巨大的危險之中,目前我們只能期望:發現我們的那些外星文明,對於我們並沒有抱有歹意,你認為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2700億噸!嫦娥五號發現月球儲水庫,美國為啥6次登月都沒發現? - 天天要聞

2700億噸!嫦娥五號發現月球儲水庫,美國為啥6次登月都沒發現?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引言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月球宛如一顆孤獨的明珠,長久以來都是人類嚮往和探索的聖地。最近,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上的新發現,無疑給人類帶來了前所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發現植物新種——“滎經鳳仙花” - 天天要聞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發現植物新種——“滎經鳳仙花”

封面新聞記者 苟春6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四川分局獲悉,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四川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等聯合發表了一個鳳仙花科鳳仙花屬植物新種,並將其命名為滎經鳳仙花。滎經鳳仙花。攝影 宋心強據了解,鳳仙花屬是鳳仙花科中最大的屬,全世界有1000餘種,主要產於歐亞大陸的熱帶...
院士專家齊聚圓桌 共話中國航天強國之路與航天產業發展 - 天天要聞

院士專家齊聚圓桌 共話中國航天強國之路與航天產業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譚羽清 馬曉玉 張崢航天技術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更是人類探索宇宙、認知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航天活動,人類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奧秘,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同時,航天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進
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常吃的食物會影響大腦,增加焦慮/抑鬱風險 - 天天要聞

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常吃的食物會影響大腦,增加焦慮/抑鬱風險

撰文丨宋文法來源丨醫諾維當我們壓力大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吃垃圾食品來緩解壓力,殊不知,這種做法會適得其反。高脂飲食(HFD),是指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早期多項研究顯示,長期高脂飲食可能誘發多種慢性疾病、肥胖,甚至癌症,此外,高脂飲食還會以某種方式影響你的大腦,從而引發焦慮。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
中科院院士陳十一:工業軟件影響“萬億級”GDP,武漢可將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結合 - 天天要聞

中科院院士陳十一:工業軟件影響“萬億級”GDP,武漢可將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結合

6月14日,第二屆軟件創新發展大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舉行。大會主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以《工業軟件引領數智革新 激發未來產業新動能》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他指出,當前工業軟件已經應用到各個行業,不用工業軟件做設計的企業不是創新企業。武漢可將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結合起來,解決製造業核心的技術提升問題,甚...
多學科知識完美融合,走進衡川實驗首屆青少年科學影像節 - 天天要聞

多學科知識完美融合,走進衡川實驗首屆青少年科學影像節

為豐富學生學習生活,促進學科融合教學,6月5日,自貢衡川實驗學校高一年級舉辦了首屆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活動將科學、美術、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完美融合,共收到學生科普影像作品35部,現場展示作品14部。富順縣美術教研員林霞、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