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一天中血糖可能升高的三個時間點

感謝你的閱讀,友情提醒: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問診。

糖尿病作為一種當今社會十分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何精準控糖,早已經成了所有患者必修的一門課程。但很多糖友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有時生活習慣都差不多,但血糖監測的時候卻是忽高忽低

這就會讓不少糖友一直處在焦慮之中,生怕血糖沒控制好,直接發展成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及糖尿病眼病等併發症。

其實,我們人體的血糖受生物鐘、藥物以及飲食、運動等因素影響,並非是全天一成不變的,忽高忽低是常態。

健康人群可以通過胰島素精準調節,來讓血糖始終保持在安全範圍內;而對於胰島素分泌功能受損的糖友來說,這種異常波動如果控制不好,確實更容易加速病情進展。

那一天內的血糖到底是怎麼變化的,哪些時間段又是最容易飆升的呢?面對三個血糖高峰,糖友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糖尿病人一天中血糖可能升高的三個時間點

1、餐後時段(餐後1h—2h)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餐後時段的血糖異常升高是十分常見的,尤其是在吃完飯一個小時至兩小時之內的血糖峰值,很容易就會超過正常的範圍。

這主要和攝入的食物種類有很大關係,比如吃很多GI指數高的食物(如米飯、饅頭、土豆、山藥等),尤其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它們可以快速被消化,分解後的葡萄糖短時間內會大量釋放到血液中。

而此類患者一般都是存在胰島素抵抗,或是胰腺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等情況,大量的糖就不能有效的被身體利用,只能停留在血液中,自然也就會使出現升高的狀況。

而且,這種急速升高及降低同樣會加劇患者的病情,並極易誘發肥胖、冠心病、慢性腎病等併發症。

還有吃飯的習慣,比如吃的太快;又或者進食順序不對,空腹情況下短時間內吃太多碳水等,都可能使餐後血糖不受控的異常升高。

同時,由於對疾病認識不充分,很多人都更關注空腹血糖(FBG),對於餐後的血糖關注的較少。主要的藥物也一般選擇的都是以控FBG為主的藥物(如基礎胰島素等),這樣就會使全天血糖難以控制。

而像一些餐後降糖葯對於服藥時間的要求比較嚴苛

比如隨餐服用,才能更好的去延緩碳水的分解。如果飯後半小時再服用,基本等於白吃,血糖自然也就沒法控制住。

而且,對於健康群體來說,在吃飯的時候,機體就會經過多種機制協同,快速應對餐後血糖的升高。

約餐後5min之內,就可能精準釋放大量早相胰島素,可以提前就控制可能上升的血糖,使餐後血糖峰值降低約一半;而糖尿病患者由於相應的機制受損,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餐後如果再有休息、久坐等習慣,骨骼肌對於血糖的消耗又沒那麼高,血糖只會持續升高。

2、早晨空腹的時候(5:00—8:00)

正常來講,受飲食等因素影響,餐後血糖(PBG)一般都要比空腹血糖(FBG)高。尤其是患者在患病的早期,大多都是以PBG高於正常範圍為主。但相對來說這種情況比較好控制,只要能夠嚴控飲食,基本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但如果FBG高的話,就沒有那麼容易控制了。

而在一天之中,受各種因素所影響,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在早晨空腹時段,出現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的情況。就比如用藥不合理,沒有遵醫囑規範用藥

目前市面上降糖葯的種類很多,不同類型的藥物主要發揮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降低FBG水平為主的(如吡格列酮等)和降低PBG水平的(如阿卡波糖等),如果兩者混淆,在錯誤的時間服用錯誤的藥物,就可能導致對於FBG控制不佳,造成長期的異常升高。

再有,再有像吃藥的時間不對;兩次服藥間隔不規律;或是前一天忘記吃藥之類的同樣會引起FBG的上升。又或是前一天晚上睡的很晚;晚餐吃的過飽;睡前吃了大量的夜宵等;以及晨起後立刻進行運動,運動後再測量血糖等不良生活習慣,同樣會造成FBG的上升。

而且,不僅與吃的多有關係,如果是晚上吃的過少,或是睡前藥物服用過量(尤其是胰島素注射),同樣會引起早晨FBG的上升。因為這些因素很容易就會使夜間的血糖變低,尤其是在凌晨四點以前,使血糖一路狂跌至3.9mmol/L以下,出現低血糖癥狀(如冒冷汗、心悸等),嚴重的可能會昏死過去。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身體會在感知到血糖急速下降的同時,通過加大各類激素的分泌量,來迅速提升血糖,也就使早晨醒來後血糖會維持在高水平中。

而且,長期的FBG控制不佳,很容易就會讓患者聯想到是藥物不足引起的。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往往會選擇自行增加用藥劑量。

這樣一來,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又使早晨FBG升的更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患者在不受運動、飲食、睡眠等因素的影響,且晚上的血糖控制的很好,又沒有出現夜間低血糖的情況,但血糖依然會在凌晨(約4點至8點)出現異常的升高。且晨間空腹時段的血糖測量值,往往會高於夜間至少20mg/dL。

這主要與生物鐘的節律有很大關係。

為了早晨人體由睡眠狀態轉為蘇醒後,可以快速應對外界環境。通常從午夜的三點左右機體內分泌系統開始加速運轉,分泌大量的激素以備不時之需。與此同時,這些物質(如皮質醇、生長激素等)還會協同影響血糖的正常代謝,使血糖水平急速上升。

它們可以抑制肌肉、脂肪等外周組織對於葡萄糖的利用,來減少血糖的消耗;並可以使肝臟中的糖原加速水解,更多的糖類就會被釋放到血液中,使血糖長時間處於異常升高狀態。

對於健康群體來說,他們可以敏銳的察覺到這種異變,機體會快速做出反應,進行動態調節,將血糖穩定在正常的範圍內。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由於他們的相關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損傷,就無無法分泌足量可調節血糖的物質。

而且其對於血糖變化的敏感性也會降低,無法快速做出反應。

當發生應激事件的時候,就只能讓血糖急速上升。長期下去,只會陷入胰島素抵抗的惡性循環。

而這種早晨FBG的異常升高,不僅僅會增加全天血糖波動風險,還會長期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加速心血管疾病發生。多項研究發現,長期反覆出現早晨FBG升高,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約三分之一,還會使患者出現情緒焦慮、疲憊、抑鬱等問題。

3、黃昏時段(16:00—19:00)

除了以上兩個血糖容易升高的時段,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時段,就是下午的四點至七點左右的黃昏時段。就像早晨受生物鐘影響一樣,這個時段機體同樣會經歷激素分泌的高峰,同樣也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處於高水平。

往往會表現為,往往會表現為PBG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晚餐前血糖卻會持續高於8.0mmol/L。

而且,臨近傍晚的時候,尤其是在晚餐前這段時間,受到午餐餐後血糖升高的影響;或是部分患者為了避免晚餐過量,對於夜間血糖的影響,而選擇在這個時段進行加餐等;再加上一天的運動如果過量,也會在這個時段出現反跳性的高血糖。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應對血糖的升高

對於不同時段所出現的血糖波動,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成因來針對性的應對。

比如對於夜間血糖持續高於5.6mmol/L,並且到了凌晨驟然升高的患者,可以先調整下用藥時間。比如,睡覺之前再服長效葯或是注射長效胰島素。

這樣可以更好的調控夜間血糖水平,減少早晨醒後的血糖飆升。

假如效果依然不是很明顯,那就可以在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的基礎上,再加服適量的二甲雙胍緩釋片,可以進一步的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通過抑制肝臟糖異生和促進葡萄糖利用吸收的雙重機制,達到有效控糖。

同時,晚餐的時間不要過晚,最好在18:00點吃完

並在飯後一個小時,待到食物充分消化後,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等)。

這樣既可以減少了進食對血糖波動的影響,又可以通過肌肉收縮消耗一部分糖類,並可以使夜間胰島素的敏感性提升近一半。而且,規律的睡眠習慣,同樣可以有效降低夜間血糖波動。建議每天最晚的入睡時間不要超過23:00,並保持七至八小時的良好睡眠時間。

而對於夜間出現低血糖(<3.9mmol/L)後,凌晨時段血糖反跳式出現飆升的患者來說,則應該減少睡前的胰島素劑量。如果是服用長效降糖葯,那也同樣避免晚上服藥,可以換做其他時段。

同時,飲食上可以採取分餐制;晚餐不要吃太飽,盡量選擇消化吸收比較慢的碳水(如燕麥、藜麥等)。可以在睡前一至兩個小時進行少量的加餐(如小劑量的碳水和蛋白質),以防止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並且,晚飯後不要再進行大的力量訓練等劇烈運動,以免造成血糖的過量消耗。

而對於黃昏時段血糖升高的患者來說,主要是控制午餐碳水的攝入量,並於餐後兩小時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果是使用胰島素,則可以將注射時間改為晚餐前1小時左右

同時,午睡時間盡量選擇午餐後一小時進行,睡眠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

總而言之,一天之中血糖最容易升高的,就是餐後、早晨空腹以及黃昏這三個時段。

這不僅與飲食相關,還與內分泌代謝以及日常活動,有很大關係。偶爾一兩次的波動,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是檢測到某些時段長期處於高水平波動,就要積極就醫。

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合適的策略,如藥物增減、飲食控制、生活干預等方式,來達到精準控糖,降低心臟、大腦、腎臟等器官併發症發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包玉倩.管理糖尿病,血糖波動不容輕視[J].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6.

[2]王桂俠.血糖波動的危害與管理[J].藥品評價, 2016, 13(13):7.DOI:10.3969/j.issn.1672-2809.2016.13.003.

[3]李長玉.原因相同時間不同的兩種高血糖現象[J].家庭醫學(下半月), 2015(6):51-51.DOI:CNKI:SUN:YXJK.0.2015-06-030.

[4]王建華.糖尿病的"三種現象",別再傻傻分不清[J].醫食參考, 2024(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