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夏天一到,水果攤上一堆粉嘟嘟的桃子,不少人站那挑來挑去,看着水靈,心裡卻犯嘀咕:這桃子吃了到底是升血壓還是降血壓啊?
特別是家裡有高血壓的老人,更是糾結。甜吧怕糖分高,軟吧怕鉀太多,想吃又怕出事,搞得像做錯題一樣糾結。
但真有懂行的醫生說過一句話,桃子是個“會偽裝”的水果,看着溫柔,實則在身體里乾的是另一套活兒,它到底升不升血壓,不是光看口感能決定的。
其實桃子里的主要成分非常簡單,水、糖分、少量果酸,還有一些鉀、鎂、維生素C、維生素E這些常規營養物質。
表面看沒什麼特別的,但只要把“鉀”這倆字拎出來說,那高血壓患者就得注意了。
鉀是個在身體里“拉平衡”的礦物質,它能跟鈉對着干,也就是說吃進去的鉀越多,身體里鈉就會被“趕”出去一些,而鈉正是升高血壓的罪魁禍首之一。
桃子含鉀不算特別高,但也不低,每100克大概有190毫克左右,一次吃兩個中等個頭的桃子,大概就是將近400毫克的鉀,差不多相當於一小碗菠菜。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高血壓患者每天鉀攝入量最好能超過3500毫克,而很多普通人一天連一半都吃不到。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看,桃子是幫着“趕鈉”的,是有利於血壓控制的。
但別高興太早,這裡還藏着個“陷阱”,那就是吃得多了,糖分也跟着上來了。
雖然桃子不像西瓜那麼水糖,但也不算低糖的水果,一個中等桃子大約含10克左右的糖,兩個就20克,差不多就是一瓶小飲料的糖分。
血糖上去了,胰島素水平波動,血管也會受影響,時間長了反而可能讓血壓變得不穩定。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吃桃子時不光吃果肉,還喜歡連皮一起啃,這其實是好事。
桃子皮里含有豐富的類黃酮和多酚,這些東西雖然沒啥味兒,但在身體里作用不小。
它們能減少血管內壁的氧化反應,降低內皮細胞受損的風險,也就是說,有助於保護血管不變脆、不發炎。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用桃皮提取物處理高血壓大鼠,8周後發現血管收縮反應明顯降低,血壓也從160下降到142左右。
雖然是動物實驗,但這個變化不小,說明桃子里隱藏的“軟武器”不少。
還得提一嘴的是,桃子雖然看起來就是個普通水果,但有些老年人吃完以後覺得整個人輕鬆了,手腳不那麼沉,這事其實也有說法。
桃子里有一定量的鎂和維生素C,這倆搭配起來能對抗血管痙攣反應。
有些高血壓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造成的,血管一緊,血壓呼一下就上來了。
這種時候,鎂就像個“鬆弛劑”,它能讓血管壁更放鬆,減少應激反應。
《國際高血壓雜誌》有個數據分析,血漿鎂水平較高的人群中,收縮壓平均比鎂低的人低了5.6mmHg。
這看着好像不多,但在老年人群體里已經能減少腦出血和心梗的發生率。
不過也不是誰吃桃子都能得利。有些高血壓患者是“高鉀血症”高風險人群,像腎功能不太好的、長期吃利尿劑的、或本身血鉀偏高的,這些人就不能隨便猛吃鉀含量高的水果。
醫生常會提醒這種患者飲食要特別注意鉀鈉比例,有個病例就是老人天天吃桃,還連着吃香蕉、喝橙汁,結果進醫院一查,血鉀飆到6.1,心電圖都開始異常了,差點出事。
所以桃子不是禁果,但不是人人都能敞開吃,得看自己情況,尤其是腎功能不穩的,吃多了反而出問題。
那還有個點更容易被忽視,就是桃子的“溫性”特徵。
中醫常說桃子是溫補的,吃多了容易上火,這在西醫里找不到直接對照,但能解釋成體內代謝負荷增加。
有些高血壓人群本身就陽氣偏旺,平時愛出汗、舌紅、睡不好,這類人如果吃多了桃,可能會感覺心跳加快、煩躁,血壓也會忽上忽下,特別是夏天熱的時候,更容易出問題。
有位南京的醫生在自己的門診記錄中就發現,夏季門診中因為水果吃太多而引起高血壓波動的患者,40%都跟桃子、西瓜、荔枝這些“熱性水果”有關。
但別的方向看,桃子也是難得的“高纖維低脂肪”水果,它的膳食纖維在水果里算是中等偏上的,能幫助穩定血糖、延緩脂肪吸收,這對控制體重的高血壓人群很友好。
高血壓和肥胖是難兄難弟,胖一斤血壓上升個1-2毫米汞柱是常事。
而能讓人少吃又滿足口欲的水果不多,桃子這種果香濃、飽腹感強的水果恰好填補了這個空子。
那到底高血壓患者能不能吃桃子?答案是:可以吃,但得講究吃法。
一次吃一個中小桃,配合其他低鈉高鉀的飲食,選對時間,比如下午兩三點吃最穩,不建議空腹猛吃,也別跟高脂肪食物一塊吃。
還有就是別圖省事買那種超甜的罐頭桃子或者桃汁飲料,含糖量和添加劑太多,血壓反而更難控。
真正適合高血壓人群的是那種自然成熟、偏硬、皮略帶點澀味的土桃,這種口感雖然不討好,但升糖指數低,對血壓最友好。
講到這兒,那問題來了:如果一個高血壓患者既想吃水果解饞,又不想影響血壓控制,有沒有一種吃水果的“黃金時間”和“最佳搭配方式”,能讓血壓更穩定、不容易波動?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四高”人群該怎麼吃[J].農村新技術,2024,(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