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製圖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發現和治療對預後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儘早發現子宮內膜癌的關鍵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關注異常癥狀,及時就醫
子宮內膜癌早期可能出現一些特異性癥狀,若發現以下情況需高度警惕,儘早就診:
異常陰道出血絕經後出血:絕經後(停經 1 年以上)突然出現陰道流血,哪怕是少量點滴出血也需警惕,這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非經期出血:育齡期女性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中間出血)或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接觸性出血:同房後或婦科檢查後陰道出血,需與宮頸癌等疾病鑒別。
異常陰道排液非孕期女性出現持續性、水樣或血性白帶,可能伴有異味,尤其合併感染時分泌物可呈膿性或膿血性。
下腹疼痛或不適早期可能無明顯腹痛,但若腫瘤增大壓迫周圍組織,或合併宮腔積膿、感染時,可出現下腹隱痛、墜脹感或持續性疼痛。
其他癥狀晚期可能出現消瘦、貧血、發熱、盆腔包塊等全身癥狀,但早期通常不明顯。
二、重視高危人群,定期篩查
以下人群患子宮內膜癌風險較高,需加強篩查意識:
高危因素包括:
肥胖:體重指數(BMI)>28,尤其是絕經後肥胖女性。
不孕或未生育:長期無排卵(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未孕女性雌激素暴露時間更長。
晚絕經:絕經年齡>55 歲。
雌激素相關藥物使用:長期單用雌激素類藥物(如激素替代治療未加用孕激素)、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家族史:家族中有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遺傳性腫瘤(如 Lynch 綜合征)。
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患者風險增加。
初潮早:初潮年齡<12 歲。
篩查建議:
一般風險人群:
無特殊癥狀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包括盆腔超聲和婦科內診。
高危人群:建議從 30-35 歲開始定期篩查,每 6-12 個月一次。
超聲檢查:通過經陰道超聲測量子宮內膜厚度,若絕經後內膜厚度>5mm、育齡期內膜異常增厚或不均質回聲,需進一步檢查。
子宮內膜活檢: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若超聲發現異常,或出現異常出血,醫生可能建議進行診斷性刮宮或宮腔鏡下活檢,獲取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三、主動了解疾病知識,做好預防
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體重:通過飲食和運動維持 BMI 在 18.5-24 之間,減少雌激素依賴風險。均衡飲食: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飲食。規律運動:每周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降低激素水平異常風險。
合理使用激素如需進行激素替代治療(HRT),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長期單用雌激素,需加用孕激素以保護子宮內膜。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如胎盤製品、蜂王漿等)。
及時治療婦科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需規範管理月經周期,降低長期無排卵導致的內膜增生風險。子宮內膜增生(尤其是不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需積極治療並定期隨訪。
四、出現癥狀後的就醫流程
若懷疑子宮內膜癌,建議按以下步驟就診:
婦科門診初診:醫生詢問病史、癥狀,進行婦科檢查和超聲評估內膜情況。
進一步檢查:
宮腔鏡檢查:直觀觀察宮腔內病變,定位活檢,提高診斷準確性。
病理檢查:通過活檢或刮宮獲取組織,明確是否為惡性及病理類型(如子宮內膜樣癌、漿液性癌等)。
分期檢查:若確診,需通過 CT、MRI、PET-CT 等評估腫瘤是否擴散至子宮外(如淋巴結、卵巢、腹膜等)。
五、關鍵提示
早發現的意義:子宮內膜癌早期(Ⅰ 期)患者 5 年生存率可達 80%-90%,而晚期患者生存率顯著下降,因此早期篩查和干預至關重要。
避免誤區:不要認為 “絕經後出血是正常現象” 而拖延就診。年輕女性若有異常出血(如青春期後月經不調久治不愈),也需排除內膜病變可能。
總之,定期體檢、關注身體信號、及時干預高危因素是儘早發現子宮內膜癌的核心策略。如有任何異常,建議儘早至婦科專科就診,避免延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