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徐暢團隊4月23日在《英國醫學雜誌》(bmj)刊發關於循證醫學“證據污染”治理新策略的研究成果。院方供圖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劉輝、徐暢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刊發關於循證醫學“證據污染”治理新策略的研究成果,並受邀發表同期述評文章,實現國際權威期刊兩連發。
5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該院獲悉,在循證醫學框架下,隨機對照試驗(rct)的循證醫學證據位於證據等級體系的最高層級,是國際公認的制定臨床指南的權威依據。然而,當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實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會引發研究數據偏倚或失真而成為“問題試驗”,進而影響循證醫學證據的可靠性,降低臨床診療指南的可信度,最終可能觸發嚴重的醫療不良事件。當前,這一問題尚未受到足夠關注。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劉輝(右)、徐暢(中)研究團隊。
為了揭示這種連鎖效應,從根源上解決上述問題,劉輝研究團隊於2023年正式啟動vitality study(活力研究)系列研究,圍繞“證據產生-證據整合-證據轉化-臨床反饋-證據更新-循證決策”這一主線,構建循證醫學證據生態體系。
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兩項核心技術:一是反向映射定位追蹤技術;二是交叉分層劑量效應模型。兩項技術分別用於解決證據污染的精準定位追蹤問題、問題試驗引起的證據污染嚴重程度的劑量效應關係數學建模問題。
團隊通過追蹤847項包含“問題試驗”的循證醫學研究、3902項循證醫學證據,並對其進行逐一復現,發現在剔除“問題試驗”後,高達20.6%的證據結論發生改變成為“問題結論”,且至少157部國際權威臨床診療指南的推薦意見受到了級聯影響。
基於以上發現,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證據污染”循證概念,並明確了證據污染機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完整的“循證醫學證據污染鏈”。進一步定量評估發現,“問題試驗”通過循證醫學證據鏈將“污染”放大9倍。
針對上述臨床證據污染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4項對應解決方案,獲得了bmj期刊編委會以及統計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例如臨床實踐時,需時刻警惕臨床指南中問題試驗對診療推薦意見的不當影響,臨床醫生應有意識地溯源臨床指南中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證據來源的可靠性等。同時,研究團隊強調,可以通過開發人工智能工具,對“污染源”(問題研究)進行智能過濾,實現全鏈路污染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