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開始用“多巴胺排毒”,提升專註力有科學依據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 譚琪欣)一段時間內禁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不聽音樂,也不吃垃圾食品……“多巴胺排毒法”,正在不少年輕人中悄然流行。這有科學依據嗎,是否真的這麼神奇?

“我也跟風試了一次,但只是不刷短視頻和社交媒體,一開始會很不習慣,總想打開手機,但後面學進去了也就還好,而且等到晚上結束後會有莫名的成就感,覺得一整天都沒浪費。”今年上大三的李夢(化名)正在準備出國語言考試,她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自己最近剛嘗試了“24小時多巴胺排毒法”,效果很滿意,感覺從手機那裡“奪回”了專註力。

正在看醫學科普視頻的年輕人。王寧 攝

對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師肖小嬙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雖然經常刷短視頻等活動導致專註力降低,其背後的神經機制確與多巴胺有一定關係,但在醫學等各領域研究中,並沒有“多巴胺排毒”這一概念。

“快節奏、碎片化、新奇有趣的短視頻,其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新鮮感會持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處於愉悅、興奮的狀態。這種短暫的快樂能帶來即時滿足感,且不需要主動思考,但同時也造成了定向注意力的下降。”肖小嬙說。

“其實就是多巴胺過度分泌。”江蘇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劉偉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解釋,“就像甜食吃多了,然後再吃淡的就嘗不出甜,覺得沒味,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多巴胺過度分泌後導致我們的受體變得不再敏感,注意力更難長時間集中。”

雖然不存在“多巴胺排毒”的概念,但上述專家均向記者表示,年輕人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戒斷”,關注到我們對於手機的過度依賴,本質是一種好事。

“多巴胺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神經遞質,並不是有害物質,而且,專註力下降的問題在於網絡遊戲和短視頻的過度刺激導致受體不敏感,而非多巴胺本身。所以想要提升注意力,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排毒’,而是‘多巴胺平衡’。”劉偉表示,理論上講,減少過度刺激,讓大腦受體敏感性得到恢復,對於專註力的提升的確會有一定幫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平衡法”也不是人人都適合。“例如一些具有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肖小嬙表示,“本質上他們並不依賴電子產品,只是對很多事情都已經失去了興趣,而手機恰好是他們能夠最好獲得且不需費力的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