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時閉目養神,算不算有效休息呢?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

或者壓力比較大時

會出現入睡困難、失眠等情況

當睡不着時

閉目養神算不算有效休息呢?

閉目養神真的有效果嗎?

閉目養神就是在安靜清醒的情況下,保持“什麼都不想”的狀態。有研究發現,閉目養神時,大腦不積极參与對外界的反應,這時腦電波表現與睡眠期間基本相同。

有研究表明

大腦在清醒時和睡着時

發出的腦電波完全不同

👉 清醒時、情緒激動時或思考問題時發出的主要是β波

👉 入睡期發出α波和θ波;

👉 深睡期發出δ波。

在閉目養神的狀態下,大腦發出更多的是α波θ波。這就意味着閉目養神時,腦電波表現與睡眠期間基本相同,大腦在此時給自己“放假”了。大腦就像處於黑屏手機一樣,雖然不是關機,但可以減少耗電量的待機,得到一定休息。

有專家表示,不少人認為沒睡着就是失敗的休息,心理壓力隨之增大,輾轉反側更加難以入眠。其實,閉目養神可以讓大腦細胞和器官得到一定的休息,幫助恢復精力。

感覺沒睡好

是否等於真沒睡好?

有些人總會感覺到“我昨晚沒睡好,肯定會影響今天的精神狀態”。不過,我們以為沒睡好,身體並不一定真的沒睡好。

也許大家普遍認為,好睡眠在生理上的表現應該是:讓人在醒來後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表示,“睡眠好不好”除了體現在生理指標上,還體現在主觀感受,二者有時存在偏差。比如,一個人可能自己覺得自己睡眠狀況不佳,但實際並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及情緒,這種情況則提示睡眠已滿足身體需要,因此不用太過焦慮。

有專家表示,有些人追求睡眠上的“完美主義”,其實容易加重睡眠焦慮,進而加重了失眠。

入睡困難時怎麼辦?

上床關燈後,如果能夠在30分鐘以內入睡,一般都屬於正常情況。超過30分鐘,也不必焦慮。越擔憂,越睡不好,越難以入睡。

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有助於快速入眠

⬇️⬇️⬇️

No.1 制定“睡前儀式感”

試着讓睡覺變成一種享受,給睡覺增添一份儀式感。比方說,睡前1小時放下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換上舒適的睡衣,泡泡腳,讓身體放鬆下來。然後閉上眼睛,用聲音伴隨入眠,可以是一段溫馨的音樂,也可以是白噪音

No.2 試着“倒空思緒”

如果你總是因為“想太多”而難以入睡,可以設置一個時限,比如:

👉 允許自己用10分鐘思考這件事,時間一到就不再糾結;

👉 睡前把擔憂記錄下來,寫下來的過程有助於幫你釐清思路、獲得掌控感;

👉 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下班以後就盡量減少腦力勞動。

No.3 培養“見床就困”的條件反射

睡前可以先在沙發、客廳等區域活動,等困了再上床睡覺。若躺了30分鐘還是睡不着,可以離開床做一些有助放鬆的事情,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過反覆訓練,培養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No.4 睡眠盡量規律

成年人推薦的睡眠時長為7~8小時,6小時是底線。入睡和起床的時間儘可能規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不要為了睡的不好而感到焦慮

如果睡不着就閉目養神

讓自己慢慢平復下來

其實身體已經得到了一定的休息

#留言說說#

各位坊友睡得好嗎?

睡不着時候會想些什麼

做些什麼幫助睡眠呢?

小坊福利

有機會獲小坊送出的禮品

坊友們千萬別錯過!

來源:央視新聞、生命時報

編輯:康令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