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曬太陽和很少曬太陽的人,差距有多大?忽略這一點,效果打折扣

因專業而信賴!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權威!科學!

常見老人們吃飽喝足後,搬個小板凳往太陽底下一坐,跟朋友們聊聊天,一天就這麼過去了;而年輕人們,往往喜歡宅在家裡,出門也擔心晒黑。

但其實,曬太陽和平時做好防晒並不衝突。而且,這曬太陽的功夫里,可藏着長壽秘訣呢~

曬太陽,和平時防晒不衝突!

紫外線讓我們又愛又恨,但其實,日常防晒和每天晒晒太陽並不衝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厚敏2022年在該院公眾號採訪中介紹,一般面部的皮膚比較薄,尤其是眼瞼皮膚薄嫩,這個地方可能要注意防護。

但是在手背、肢端(胳膊、腿)這些地方皮膚厚度是適當的,這樣的話,它是可以接受紫外線的一個比較好的部位。①

健康時報資料圖 任璇攝

此外,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䮎2024年在該院公眾號刊文介紹,陽光中的紫外線,根據其波長不同,分為UVA、UVB、UVC。皮膚能接觸到的是UVA和UVB。其中,UVB是指中波紫外線,幫助合成維生素D

防晒霜的防晒指數包括PA和SPF。PA代表抵禦UVA的能力,防晒黑、曬老;SPF代表抵禦UVB的能力,防晒紅、晒傷,但也阻礙了維生素D的合成。

因此,建議選擇PA高、SPF低的防晒產品。已經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人群,可以適當減少防晒霜的使用部位和概率。②

健康時報資料圖 任璇攝

經常曬太陽和很少曬太陽的人,

有什麼區別?

骨量低、睡眠不好、情緒不佳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晒晒太陽來幫助改善。中國古人認為,陽氣是人身之大寶,如同一輪紅日,陽氣旺盛,人體機能自然強健,陽氣充盈,身體就能抵禦疾病的侵入。③

經常曬太陽人——

1、骨骼更硬朗

陽光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有利於骨骼健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徐匯區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符莉2023年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採訪時介紹,人體需要的維生素D,其中90%都是自身皮膚經紫外線照射而合成的;只有10%來自食物。

比如,一個成年白人全身暴晒10~12分鐘可以產生10000IU維生素D3。④

健康時報資料圖 任璇攝

2、負面情緒更少

2021年,《情感障礙雜誌》上刊發的一項超40萬人研究發現,每天獲得足夠的自然陽光會改善一個人的情緒和睡眠質量;而白天缺乏光照是抑鬱癥狀、情緒低落和失眠的危險因素。⑤

3、睡眠質量更好

浙江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睡眠門診主治醫師鄭天明202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早上曬半小時太陽,可以說是最經濟、最方便的助眠方法。沒有睡眠障礙的一般人群也可以通過曬太陽來幫助睡眠。

尤其對“晚睡晚起”的入睡困難人群,“早睡早起”的早醒人群,適當的光照可以影響晝夜節律系統,改善日間嗜睡情況,改善夜間睡眠質量。⑥

4、心血管更健康

2019年,《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曬太陽會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從而有助於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發生風險。⑦

曬太陽隔着玻璃,

效果大打折扣!

前面提到,人體所需維生素D,90%都是自身皮膚經紫外線照射而合成。所以,如果希望獲取維生素D,露皮膚很重要,隔着玻璃、衣服都沒有這樣的效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陳農202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解釋,有些人喜歡在屋裡隔着玻璃曬太陽,儘管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溫暖,但玻璃窗阻斷了合成維生素D的UVB,達不到合成維生素D的目的。⑧

當然,隔着玻璃曬太陽,仍然有利於調節晝夜節律和維生素D合成以外的其他好處。

健康時報資料圖 任璇攝

建議——

1、選合適時間曬

如果想保證維生素D的獲取,黃䮎醫生介紹,緯度、海拔、空氣污染、一天中外出的時間都會影響曬太陽的效果。為提高日晒效果,建議紫外線指數≥3時適當外出,多曬太陽。

通常來說,春、夏、秋三季11:00-15:00是曬太陽的最佳時間。這時候將面部、雙上臂暴露於陽光5分鐘至30分鐘(取決於多因素),每周3次效果更好。②

另外,陽光最強烈時不宜直曬,避免誘發皮膚癌

2、曬太陽後喝點水

陽光照射後,皮膚及其皮下組織血流量會明顯增多,加上通過加溫出汗增多,血液中的有效循環血量會明顯減少。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來源:健康時報 編輯:任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