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說醫】第27個世界哮喘日:我國患者超4500萬人,有病還能運動嗎?

“每次發作時,感覺我就像是一條被撈出水的魚,又像被吸進外太空,空氣稀薄,控制不了一點。”

這是哮喘患者在網絡分享的自嘲留言,詼諧中透着無奈,也讓更多人直觀感受到,哮喘並非小病,而是一種隨時可能打亂生活節奏的慢性疾病。

每年春季,全國各地樹木植物陸續進入飛絮期,加之氣候溫差頻繁變化,通常被視為哮喘急性發作的高發期。然而,儘管哮喘作為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對患者的生活影響巨大,但公眾對哮喘的認知仍然存在不少誤區,例如“哮喘沒什麼大不了,只需要在發作時用救急葯緩解就行”等。這樣的誤解看似簡單,卻可能導致哮喘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受到忽視,甚至加重病情。

在第27個世界哮喘日來臨之際,由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指導、上海日報社聯合賽諾菲共同主辦“穩控哮喘,自在不‘2’”科普活動,聚焦哮喘防治誤區,強調2型炎症與哮喘控制之間的科學關聯。為了進一步推動哮喘精準防治,現場發布了由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futures studies)與全球百餘位權威呼吸醫學專家及政策學者合作開發的《全球重度哮喘指數》(severe asthma index)。作為一種開創性的數字化工具,該指數針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金磚國家等43個國家,系統評估了各國衛生體系在管理重度哮喘方面的方法,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哮喘嚴重程度和控制的相關因素,旨在推動各國制定和實施更健全的與哮喘和重度哮喘相關的政策和策略,支持改善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並協助衛生系統利益相關者識別最佳實踐。

呼籲推動我國進入哮喘精準防治時代

我國高度重視哮喘防治工作,《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哮喘防治列為重點防治的慢性呼吸疾病之一。隨着行動不斷推進,中國在哮喘防控相關的政策推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發布的《指數》顯示,我國重度哮喘防治得分已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中國“政策環境”、“基礎醫療可及性與醫療服務覆蓋範圍”方面表現均優於平均水平,在“疾病負擔”方面得分居於全球前列。

但在控煙、改善生物製劑等先進治療手段的醫保可及性,以及國際數據標準對接方面,中國仍有提升空間。尤其是在識別高風險亞群體、提升應急響應機制、完善數據系統及增強針對2型哮喘的診療能力方面,仍需進一步投入資源。同時,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依然對哮喘控制構成長期挑戰,凸顯了將健康指標納入環境政策、推動精準減排與公眾參與的重要性。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自2003年起,5次修訂我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作為指導性文件,大力推動了我國的哮喘防治工作。隨着對哮喘的認識深入,2型炎症和哮喘發生髮展表現出密切關聯。此外,自2019年開始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ina)便以2型炎症對哮喘發病進行分類,分為2型和非2型哮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旻表示,“因此,2型炎症的識別與干預,正成為未來哮喘(特別是重度哮喘)管理的關鍵突破口。

2型炎症成導致哮喘難以穩定控制的主要原因

哮喘是常見的、危害較大的呼吸系統疾病。數據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總數達4570萬,且患病率逐年上升。同時,隨着國內外學者對哮喘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2型炎症被證明是導致哮喘難以穩定控制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55%-70%的哮喘患者處於控制不佳狀態,重度哮喘控制不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約90%重度哮喘患者為2型哮喘,即由2型炎症驅動。這一發現為哮喘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尤其是生物靶向藥物的選擇。

目前,氣道的2型炎症水平可通過eos(血和痰嗜酸性粒細胞)、feno(呼出氣一氧化氮)及過敏原驅動等檢測手段來進行識別。張旻表示:“哮喘存在高度異質性,2型哮喘患者更易受到環境刺激誘發癥狀,並常伴有特應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共病。針對其發病機制進行個體化干預,已成為哮喘(特別是重度哮喘)治療的重要方向,有助於穩定病情、減少發作次數並提升肺功能及生活質量。

創新科普形式提升公眾健康認知

今天,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展出的“喘口氣體驗站:2025世界哮喘日特別展”吸引公眾紛紛駐足。這一為公眾搭建科學、權威且有溫度的健康傳播平台,希望通過多元內容呈現與沉浸式互動體驗,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哮喘這一慢性疾病的科學認知,破除誤區和科學知識盲點。

活動現場,一段由張旻和市一醫院護士長朱慧共同領銜的“呼吸健康八段錦”幫助大家在吐納之間順暢呼吸。除藥物干預外,張旻鼓勵公眾和患者通過“科學運動+精準診療”的綜合性手段,改善呼吸健康,助力控制哮喘。她解釋,“即使癥狀緩解,也不代表炎症消除。盲目停葯或減葯常導致反覆發作。一些溫和、節奏適中的運動,配合呼吸調節,有助於增強肺功能和改善情緒,非常適合慢性呼吸疾病人群。”

賽諾菲特葯中國區總經理紀嫻表示,“近年來,以2型炎症為代表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呈高發態勢。我們將繼續加速引進變革性療法,攜手各界以多元創新的方式,推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精準化、規範化診療,通過健康教育提升公眾疾病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