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乳腺癌術後胳膊腫得像“氣球”,專家施展“繡花”技藝巧妙消腫

極目新聞通訊員 鄒亞琴

女子乳腺癌術後出現左上肢淋巴水腫,胳膊腫得像氣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鄧宏平教授團隊為她進行了分期手術,在頭髮絲粗細的淋巴管和靜脈血管上搭建迴路,一舉解決了她的困擾。3月17日,張女士回院複查,“我的胳膊現在活動自如,一點水腫的痕迹都看不出來了!”

張女士今年50歲,2年前因左側乳腺癌接受了手術治療,但術後第二年,她不幸出現左上肢淋巴水腫問題。儘管她嘗試了按摩、壓力繃帶、藥物治療等多種保守治療方法,但效果甚微,左邊胳膊腫脹、發硬等癥狀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

隨後,張女士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血管外科就診。該科主任鄧宏平教授介紹,淋巴水腫是由淋巴液迴流受阻,導致淋巴液在皮下組織異常聚集所引起的病症。它會導致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脂肪硬化,使患者的肢體增粗,皮膚增厚、粗糙,形如象皮,因此得名“象皮腫”。儘管聽起來令人生畏,但淋巴水腫並非絕症,只是治療過程相對複雜且耗時較長。

由於張女士病程長且上肢脂肪水腫嚴重,為達到遠期滿意的消腫效果,鄧宏平教授團隊為她制定了分期手術計劃:一期行脂肪抽吸術,通過去除患者多餘的脂肪組織來減輕腫脹,改善肢體的外觀和功能。二期再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一勞永逸解除腫脹。

據悉,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在血管外科界被譽為“頭髮絲上的舞蹈”,需要非常高超的顯微外科技術和足夠豐富的經驗。術者要在長期水腫硬化的組織中找到功能正常的淋巴管,無異於在一堆散亂的線團中尋找“線頭”。不僅如此,淋巴管管壁薄如蟬翼,稍一用力就容易損傷,而且吻合的小靜脈直徑僅零點幾毫米,要求術者須在顯微鏡下用比它更細的線將其縫好,才能保證液體不滲漏。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中,鄧宏平帶領團隊在超高倍顯微鏡下,仔細尋找細如髮絲的功能淋巴管。通過“超顯微”吻合技術,將直徑0.1-0.5毫米的功能淋巴管與小靜脈進行吻合,就像搭建起微觀的“橋樑”,讓積聚的淋巴液能夠流入靜脈系統,參與血液循環,從而減輕淋巴水腫癥狀。經過數小時的努力,手術團隊成功搭建了10餘條淋巴管-靜脈通道,重新建立起淋巴迴流通路,從根本上緩解了張女士淋巴水腫的病因。

鄧宏平介紹,淋巴水腫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保守治療包括卧床休息、淋巴水腫手法引流、患肢抬高、壓迫療法,以及烘綁、微波照射等方法,僅對預防淋巴水腫的形成和治療輕度淋巴水腫有一定療效。對已形成的嚴重淋巴水腫,建議患者及早進行淋巴管靜脈吻合(lva)手術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