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下旬以來,日本流感感染人數創歷史新高,一些醫藥機構出現了治療藥物短缺的現象。但實際上,在這段時間內,日本治療藥物的發貨總量已超過患者數量,庫存分布不均導致了部分醫藥機構缺葯。
(日本流感藥物供應過剩,但庫存分布不均,部分醫藥機構藥物短缺。)
2025年1月上旬,日本醫療專業人士收到通知,當地最大的仿製葯製造商沢井製藥的流感治療藥物將暫停發貨。
隨着該製造商藥物供應中斷,其他製造商的供應也受到影響。當一家製造商的供貨停止時,其他製造商的訂單就會激增。但由於藥物生產的主流方式是批量生產,從配方到包裝、質檢都是分批分階段進行的,即使製造商決定增加產量,也需要一到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發貨,流感爆發期間很難突然增加供應。因此,許多製造商無法應對突然增加的訂單,採取了“限量發貨”的措施,繼續只向少數客戶供貨。
於是,在此期間,一些醫藥機構藥物缺貨。但並不是所有的醫藥機構都缺貨,據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1月12日,日本當月流感感染人數約為680萬人,而從藥物製造商發往醫藥機構的流感治療藥物數量約為1070萬劑。
神奈川醫療福祉大學高級研究員坂卷宏之指出,隨着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醫藥機構為避免缺貨而大量訂購藥物在所難免,而購買力較強的大型醫藥機構會下更大的訂單,這種過度採購在造成藥物浪費的同時,又導致其他醫藥機構缺貨。藥物流通環節存在問題,最終給患者帶來不利影響。
編譯/瀟湘晨報記者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