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協作下,“中國紫皮石斛之鄉”擁抱更大“錢景”......丨一家親

閔行區對口支援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素有“滇西雨屏”的美譽,山多、樹多、雨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石斛生長創造了“天然居室”,也被稱為“中國紫皮石斛之鄉”,因此石斛產業,是當地的一縣一業產業,包括石斛鮮條、花卉、楓斗等。2021年,閔行區對口幫扶龍陵縣石斛花卉種植項目落地,目前主要採取“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即由企業統一育苗、供苗、防疫防病、提供種植技術和回收,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戶種植積極性和家庭收入。

具體來看,滬滇協作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現在產業發展思路,滬滇協作資金幫助龍陵縣建設了標準化種植大棚,提升了龍陵縣石斛種植質量及產量;其次,在產品研發方面,滬滇協作資金為龍陵縣石斛研究所建設了科研用房,為龍陵縣在石斛的藥理研究方面“打下地基”;第三,在銷售方面,滬滇協作資金為龍陵縣在職中結合供銷社實施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培養高素質電商、物流實用人才。

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龍陵縣石斛研究所所長周瑩表示:“過去我們發展的短板在哪裡?答案是欠缺標準化、規模化。基於東西部協作項目,閔行在基礎設施和技術力量儲備上,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持,我們整個產業迎來了質的提升。龍陵石斛種質資源中心也得到了我們東西協作資金,項目給了我們500萬元,建了基礎實驗大樓,在基礎研究這一塊上也給了我們很大支撐。”

對於產業高質量發展而言,這些“支撐”能撬起更大的“錢景”。周瑩提到了眼下正在忙的一樁大生意:“紫皮石斛想走日化這條線,但現在是有一個堵點,某個新品種不在化妝品新原料目錄里,我們現在就在做這塊工作,根據目前做的一些化學藥理學研究來看,它是目前所有紫皮石斛新品種中表現最好的一個,有化妝品企業已經表示,他們願意到龍陵投資生產加工這一塊,經濟效益幾個億還是有的!”

市場投下的真金白銀,代表了對產業本身的認可與看好。“感謝閔行援滇幹部們全方位的支持,好東西,現在有了更好的市場!現在您如果去到各大平台搜石斛花卉,跳出來的大多是我們龍陵的,說明信息流在我們這,流量在我們這!”保山市龍陵縣的中國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得益於閔行的引流,今年4月,我們龍陵還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龍陵石斛花卉節,許多遊客慕名來到交易展示中心,每日人流量從原來的500人左右增長到2000人以上,每日銷售額可達10萬元以上。”

龍陵縣林源石斛公司技術總監楊連坤說:“我們公司建有1個石斛種質基因庫,引入國內外130餘個花卉品種,共為縣內外9個村(社區)的35戶種植大戶,提供140餘畝石斛花卉種苗500餘萬株,占整個花卉市場的70%多,這些都是市場上競爭力比較強、價格比較不錯的品種,種苗我們全部免費送到種植基地邊。”

不僅線下火爆,在線上直播平台,主播帶領網友置身花海,為其講解每個品種的差異,並給出了非常優惠的價格,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保山市委副秘書長、上海援滇幹部聯絡組保山小組組長周煜斌說:“近年來,我們在產業發展投向上緊緊圍繞“一縣一業”做文章,支持石斛種植、品種研發、加工升級、品牌宣傳等。今年又打造3個石斛花卉種植示範基地。去年,我們還轉變思路,在上海長興島郊野公園建成運營了‘雲南龍陵石斛園’,成為推動龍陵石斛產業和產品入駐上海的創新觸角。通過滬滇協作項目,這些年龍陵石斛產業持續做大做強,品牌影響逐步走出保山、走出雲南、走入上海。”

圖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作者:周依寧)
編輯:潘海燕(見習)
初審:岳順順
複審:姚怡瑩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