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女孩多次“肛裂”,多與4種習慣脫不了關係,值得重視

在醫學上,肛裂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疾病,通常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不適。近期,醫院裡陸續接診了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名叫小雨(化名)23歲,她因多次出現肛裂癥狀而前來就醫。經過一番深入了解和分析,發現小雨的肛裂與她的一些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句古訓:“喝水思源”,意味着要時刻牢記水的源頭。同樣地,我們在探究健康問題時也要深究其根源,而不僅僅是看表面癥狀。小雨的病例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雖然年輕,但多次出現肛裂癥狀,背後暗藏着一些習慣問題。

小雨是一名白領,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經常會有以下幾種不良習慣:

1.長時間的久坐不動,如同《本草綱目》中提到的“久坐傷肉”,久坐就像一塊石頭長時間壓在草地上,不僅“傷了草”,還會影響草地本身的生長環境,同理,長時間久坐會導致盆底血液循環不暢,引起局部壓力增大,容易導致肛裂。

2.愛吃辛辣刺激食物,這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喝下一杯烈酒,雖然一時感覺溫暖,但終究會傷及身體,尤其是消化系統。辛辣食物會刺激腸道,導致大便乾燥或是排便困難,長此以往,就像用力過猛拉斷了琴弦,容易引發肛裂。

3.忽視水分攝入,如《醫林纂要》所言:“病從口入,病從肛出。”不飲水就如同乾涸的河流,無法滋潤四周的土地,導致大便乾燥,增加了排便時的摩擦力,這摩擦力就像是越拉越緊的弓弦,終將一彈而斷,導致肛裂。

4.不良的如廁習慣,比如馬桶上“高踞”,其實在西醫經典《格雷的解剖學》中,就有提到人體結構與排便姿勢的關係。錯誤的如廁姿勢,就如同不合腳的鞋,雖能勉強走路,但長久下來必然會讓足部受傷。不正確的排便姿勢,會增加肛門部位的壓力,導致肛裂。

針對小雨的情況,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療和生活指導。其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調整了她的生活習慣,從“四大壞習慣”中解脫出來。同時,在治療上我們也參考了西醫的治療方法,如使用局部潤滑劑來減少便意時的疼痛,以及用藥物來緩解炎症。

肛裂了,可以自愈嗎?

輕微的肛裂在正確的處理和良好的護理下,有可能自愈。尤其是在肛裂剛開始形成時,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如增加水分攝入,調整飲食結構(以高纖維食物為主),保持大便的柔軟,避免長時間坐着,加強局部衛生,適當使用一些外用藥物如潤腸劑等,這些都有助於肛裂的恢復。

然而,如果肛裂反覆發作或未能得到妥善治療,就可能發展成慢性肛裂,這種情況自愈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慢性肛裂往往需要更積極的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外用硝酸甘油膏、鈣通道阻滯劑等)、肛門擴張術或者是手術治療(如內括約肌部分切除術)。

最後,我們可以從小雨的案例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要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對健康有着巨大影響的習慣。正如《內經》所云:“上工治未病”,預防總比治療來得更為重要。因此,對於肛裂這樣的疾病,我們不僅需要及時治療,更要從源頭上做好預防工作,讓這些“看不見的刀”不再傷害到我們的身體。#春日生活打卡季#


歡迎評論區表達你的觀點

——————————————————

世間百態人情暖,萬般滋味皆生活

陪您一起加油,關注@孫醫生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