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聰明的乙肝患者,這六大認知誤區別再踩坑了

我國屬於乙肝病毒中流行區域,據推算我國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為6.1%,慢性HBV感染者為8 600萬例,患者人數還是不少的,但公眾對乙肝的了解卻不深入,也就容易陷入一些誤區。對於乙肝,人們常見的誤區有哪些呢?

近日,河北中石油中心醫院感染科何文艷主任醫師做客直播間,與網友們共同探討有關乙肝誤區的那些事兒。

慢乙肝可防可控可治,無需“談乙肝色變”

雖然我國已經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但乙肝隊伍仍然不小,其中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並可引起多種器官損害的傳染性疾病。它帶來的危害可不小,比如我們熟知的乙肝三部曲“慢性乙肝炎-肝硬化-肝癌”。

根據2022年版《慢性乙肝炎防治指南》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80%的肝癌是由HBV感染所致,那難道就沒有治療辦法嗎?“其實不是的,慢乙肝是可控,可治的!我們治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複製,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和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終末期肝病的發生,從而改善乙肝病人的生活質量並延長生存時間。”何文艷主任醫師這樣說道。

慢乙肝抗病毒治療是關鍵,以下是建議抗病毒治療的人群:

一、血清HBV DNA陽性,ALT持續異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需抗病毒治療。

二、對於血清 HBV DNA 陽性者,無論 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抗病毒治療 :

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 HCC 家族史

2.年齡 > 30 歲

3.無創指標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症(G ≥ 2)或纖維化(F ≥ 2)

雖然乙肝治療好比跑馬拉松,患者除了正確吃藥,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對於某些具備條件的患者來說,進行個體化治療,臨床治癒也不是夢。

乙肝這六個誤區,千萬別再踩!

一說起慢性疾病,大多數人都是談之色變,就如乙肝,大多數人在提到乙肝時都覺得它是傳染疾病,因此應該遠離乙肝患者,但其實這種看法對乙肝病人是不公平的,就這次機會何文艷主任醫師也向我們介紹了關於慢乙肝的六大誤區:

誤區一、日常接觸會傳播乙肝:實際HBV是經母嬰、血液(包括皮膚和黏膜微小創傷)和性接觸傳播。

誤區二、根據“大三陽”“小三陽” 判斷病情的輕重:其實病人的病情要結合肝功能病毒載量、B超等綜合來判斷,大小三陽只是免疫標誌物狀態,不能判斷病情輕重。

誤區三、乙肝感染者生育的小孩都會得乙肝:目前我國推行對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內接種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兒感染概率。

誤區四、肝功能指標正常=肝臟正常:肝功能指標正常,並不能說明肝臟就沒有病變,應同時進行肝炎病毒定量(HBV-DNA)、影像學檢查、肝硬度或肝臟組織活檢等綜合評估病情。

誤區五、治療期間不需要定期監測隨訪:慢乙肝治療不是僅靠藥物治療就一勞永逸了。

治療過程中仍需隨時監測,隨訪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誤區六、HBV-DNA 轉陰後可自行停葯:擅自停葯可能會導致病毒控制不佳、病毒耐葯、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而造成嚴重後果。

除了上述誤區外還有很多,比如很多人相信偏方治病,沒有癥狀就不需要檢查等,很容易讓我們在治癒乙肝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要正確認識慢乙肝,走出誤區,規範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南方+記者 歐旭江

【作者】 歐旭江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