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4類“警報”,提示骨頭可能出問題了

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林紅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任琳賢

近日,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中國醫師協會科普分會骨科專委會、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等聯合發布了《中國骨健康科普指南》,全面介紹了骨骼發育、骨病診治及預防等健康科普知識。其中特別指出骨骼如同房子的“四梁八柱”,生病了會發出“警報”,呼籲大家儘早識別,早診早治。

執筆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紅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骨骼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時刻都在默默發揮作用,除了急性骨傷,有很多骨骼疾病是慢性的、隱匿的,希望大家能儘早識別以下四類“警報”,做到早診早治,以免積重難返。

疼痛。由於骨骼和肌肉密不可分,與其緊密相連的肌肉上分布有大量神經。當因各種原因導致骨骼受損時,就會出現疼痛,其疼痛可為隱痛、鈍痛,也可劇烈為銳痛,有間歇性,也有持續性。一些骨骼的慢性疾病,如骨腫瘤骨質疏鬆症等,往往因病程較長,早期疼痛不劇烈,易被忽視,這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身高變矮。人體常在20~24歲全身骨骼骨骺發生閉合,之後身高一般不會再長高。進入中老年後因為脊柱老化、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身高會有少許下降,但很少有下降超過3厘米的,如果身高變矮超3厘米,就要警惕是否有骨質疏鬆問題。

容易骨折。骨骼作為人體里非常硬的器官,可以承受很大的應力以維持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受力很輕就發生了骨折,其原因可能是骨骼生病了,需警惕骨質疏鬆甚至骨腫瘤等疾病。

腫塊及畸形。人體骨骼發育過程中,是以脊柱為中軸,分成左右兩側的骨骼對稱生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兩側肢體或軀幹骨骼有明顯的腫塊或畸形等不對稱情況,這就提示骨骼可能出現了病變,需警惕發育畸形、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骨腫瘤等疾病。

骨健康貫穿了人的一生,骨骼會伴隨年齡悄悄發生變化,每個年齡段維護骨骼健康都有重點。

1.20歲前。這個階段是骨量增長的關鍵期,成年人90%以上的骨量是在青春期結束前積累的。脊柱側彎是青春期最易出現的一種骨病,會表現出明顯的脊柱、體態變形。此階段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營養和積極的體育鍛煉,學習期間注意杜絕不良姿勢。

2.20~40歲。骨骼生長發育達到頂峰期,要警惕由不良習慣導致的頸肩、腰椎類疾病。曬太陽、適度運動、注意補鈣,是保持骨骼健康、維持峰值骨量的關鍵。

3.40~60歲。隨着年齡增加,骨量開始逐漸丟失,骨骼也逐漸“變脆”,可能發生骨質疏鬆,甚至出現骨折。尤其女性絕經後,會出現骨量迅速丟失,進入骨質疏鬆高發期。因此,40歲後除了繼續注意骨骼的保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還需重視篩查骨質疏鬆,定期體檢。

4.60歲後。我國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明顯增高,女性尤為突出。此外,由於骨骼的退行性變化,跌倒成為老年人“頭號殺手”。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預防跌倒,避免高衝擊性(高處跳躍、碰撞)、過度旋轉(轉腰)、仰卧起坐等動作,運動中有明顯疼痛或不適,應及時終止和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