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家中坐,熱菜暖心頭。”
寒冬冷天,燉顆大白菜,比海參鮑魚更養人。
天地講:“氤氳之氣,沖和之氣。”
居住環境講:“人氣。”
人身體講:“正氣,臟腑之氣,營衛之氣。”
做事情還得講:“運氣。”
人活着就是一口氣,這口氣決定了體質的走向。我們練功、修行,調理,本質上就是照顧好這個氣。現在的病名多,根本上就是這口氣的不同變化。理解了這個氣,很多認識就明了了。
常人氣血流通,正氣充足,臟腑運轉有力,外界常有的變化並不感覺異常。比如我們身邊的微風,常人若是仔細體驗也能覺察,但如果體弱之人,面對此常態微風,自會感覺異常不適,或怕風或怕冷,猶如驚弓之鳥,精神上缺乏定力,身體上缺乏耐力。
同樣在外就餐,如果這餐用的油不好,這個虛人即刻就有反應,十分敏感。此類案例非常多,我們臨床很多疾病的特點本質上就是跟體質有關係。病態只是表現形式而已。去西醫那鼻炎治鼻子,腸胃不好去消化內科,加個小便不利還得泌尿科挂號,對於中醫來看,可能都是氣化的問題。曾有患者十分苦惱,說主任,咱可不去看西醫了,忙活半天,啥事也沒用,一碗中藥下肚,這身體舒服多了,您這是“一站式”療法。當然,這是患者們對中醫的愛護,中醫全科有優勢。但是,必要的專業深入也很重要。不可偏廢,一切以臨床,以患者為核心。
煙火氣對我們身體太重要了。
炒的、蒸的、燉的,各有不同的作用。除了對食材的匹配,每個人也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烹飪方式。不管哪一種,都是有煙火氣的。
古人通過“鑽木取火”直接提升了人類進化方式。離開了火,意味着生冷的飲食,影響了我們陽氣,增加了脾胃負擔,阻礙了身體運化。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社會化進程中的一種方式。只是在很多人沒有思考明白之前,就如同單位的格子間一樣,很快進入,但這時身心有沒有匹配好,情緒情志有沒有做好協調,原來的稟賦有沒有調整過來,這些問題都隨之產生了。有的人不適應群體生活,喜歡獨處,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但一旦接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後,我們很多行為就已經被動思考了。
如今很多人做不到柴火灶,大鍋飯了。但吃的飯也要見點火了,鍋氣讓食物充分的融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個足,是充足,對身體的充足。
吃飯一個是食物的來源,一個是適合的烹飪方式,關鍵是是否適合你自己的體質。
豬油很好,對比植物油有很多好的作用,但豬油就是不適合痰濕體質的人吃。豬油為豬板油,滋陰的,生痰濕。
蔬菜很好,炒菜放點薑片有助於蔬菜消化。有人詫異,蔬菜還有不消化的?當然有,尤其生的蔬菜,有人吃了就拉肚子。即便炒的蔬菜,脾胃虛寒,尤其腎陽不足的,吃了也會腹瀉,而且吃什麼拉什麼,大便是綠色的。加點生薑,或者我們調理一下脾胃腎陽就好多了。
米粥湯水很好,但脾虛之人不適合,吃多了反而運化不了,生出多餘的痰濕。我們很多患者忌口之後,瘦了,身體輕快了,自己反饋很好。但其它的人員,沒有辨證前提下,如果明確自己有水濕,可以忌忌口。不是絕對不吃的,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西醫講高血壓不能吃鹽,糖尿病要低糖,高尿酸少吃蛋白,這是西醫根據他們的經驗總結的。咱們中醫對於飲食對人體的影響,幾千年來就已經有更為智慧的認識了。比如脾虛少吃米粥,咳嗽不吃雞肉等等。都是根據病機、體質做出相應的飲食調整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智慧到這輩子去研究都可以。而我們現在聽到的,看到的實在太局限。吃得好,吃的對,對體質非常重要。國家富強,我們從原來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飲食環境也變化了。而我們身體的節奏卻不一定跟得上。大魚大肉的看起來很過癮,吃下去身體運化不了,每年體檢指標就出問題了。不看指標,但看面色,舌苔,皮膚狀態,就知道這個人痰濕重了,該少吃點了。
不要跟風學人家吃,更不要只聽到這個東西多好就去吃,一定是先明自身的體質才會吃。今天說吃山藥好,各種山藥,還有山藥粉,山藥干,山藥凍干吃起來。是這麼回事嗎?吃山藥粉的便秘了,吃山藥乾的痰濕了,鮮山藥不吃?適不適合自己呢?也不去看?此類舉例太多,完全盲目跟風。即便山藥好,適合你的體質了,但你吃了不得勁,完全可以再調整。一定能找到,對身體好,有適合自己的健康食物。
吃的一切有形,均依靠人體氣化這個無形去推動。
你在吃飯,飯也在消耗你。
很多人已經氣不足了,吃着飯都睡著了,還在吃,吃什麼呢?完全就是脫離身體,單純從慾望出發的。身體比我們大腦有智慧。吃多少,喜不喜歡吃,身體更清楚。
前段時間聊到晚餐可以減少1/3,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呢?肯定是有適應人群的。比如痰濕重的人,原來暴飲暴食已經堆了垃圾的人,三高的人這部分人通過減少晚餐,確實得到了很好的調整,讓臟腑休息了,減負了。如果你精氣不足,身體羸弱,要做的不是絕對值減少,是調整。還得需要穀物營養,還得依靠一切物質彌補不足,只是想辦法促進一下運化,避免出現脾胃虛弱,胃強脾弱的病機。
對於身體而言,我們只能不斷提高認識,修習中醫文化,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再去用心踐行,修得一份長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