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

近日,受到颱風“小犬”的影響,大家都感覺到了秋的涼意,雖然接下來的幾天可能會下雨,但越往後面,天氣是會越發乾燥的。說到秋日潤燥,很多人立刻想起了“川貝燉雪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川貝母這味中藥。

川貝母入葯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主產於四川雲南、甘肅、西藏等地,通常生長於海拔2800m以上的嚴寒之地。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青貝”、“爐貝”

在“松貝”“青貝”“爐貝”中,松貝為最優品,青貝品質亦優,爐貝次之。各品種均以質堅實、顆粒均勻整齊、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異名】貝母、川貝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與主治】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瘰癧,乳癰,肺癰等症。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有寒痰、濕痰者不宜。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用法與用量】3~10g;研粉沖服,一次1~2g。

本草備要》記載貝母:“治虛勞煩熱,咳嗽上氣,吐血咯血,肺痿肺郁,喉痹……”《本草匯言》則謂:“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葯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

川貝母可單用,也常與沙參、麥冬、百合知母等藥材同用,以加強潤肺化痰、止燥咳的效果。如延年貝母煎(《外台秘要》)中以貝母伍紫菀百部、杏仁以止咳化痰,為療肺正葯;五味子具補肺斂肺之功;加薑汁一味,使滋補而不膩滯;甘草調和諸葯。全方以清肺、潤肺、斂肺、補肺為一體,可治暴熱咳,又可治久咳傷陰,療效甚佳。

注意:川貝母的多基源、野生或栽培、生長年限等因素導致其性狀各異,但是其中得到中醫大家首肯的就是“松貝”。由於松貝的產量低,人工繁育也未完全成熟,所以它的價格非常昂貴。市面上有很多松貝的偽品,並且很難鑒別,所以大家在購買松貝時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

松貝藥材

川貝母成方製劑

2020版藥典所記載的部分川貝母成方製劑:

川貝止咳露

【處方】川貝母5g、枇杷葉130.9g、百部23.4g、前胡14.1g、桔梗9.1g、桑白皮9.4g、薄荷腦0.16g。

【製法】以上七味,除薄荷腦外,其餘川貝母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蔗糖300g及防腐劑適量,煮沸使溶解,濾過,濾液加入薄荷腦、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適量,加水至1000ml,攪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液體;氣芳香,味甜、涼、微苦。

【功能與主治】止嗽祛痰。用於風熱咳嗽,痰多上氣或燥咳。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ml,一日3次;小兒減半。

【規格】(1)每瓶裝100ml(2)每瓶裝120ml (3)每瓶裝150ml。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川貝枇杷糖漿

【處方】川貝母流浸膏45ml、桔梗45g、枇杷葉300g、薄荷腦0.34g。

【製法】以上四味,川貝母流浸膏系取川貝母45g,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5天後,緩緩滲漉,收集初滲漉液38ml,另器保存,繼續滲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續滲漉液濃縮至適量,與初滲漉液混合,繼續濃縮至45ml,濾過。桔梗和枇杷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蔗糖400g及防腐劑適量,煮沸使溶解,濾過,濾液與川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加入薄荷腦和含適量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加水至1000ml,攪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紅色的黏稠液體;氣香,味甜、微苦、涼。

【功能與主治】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用於風熱犯肺、痰熱內阻所致的咳嗽痰黃或咯痰不爽、咽喉腫痛、胸悶脹痛;感冒、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青貝藥材

川貝雪梨膏

【處方】梨清膏400g、川貝母50g、麥冬100g、百合50g、款冬花25g。

【製法】以上五味,梨清膏系取鮮梨,洗凈,壓榨取汁,梨渣加水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與上述梨汁合併,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90℃)。川貝母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備用;藥渣與其餘麥冬等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至適量,加入上述川貝母滲漉液及梨清膏,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9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入用蔗糖400g製成的轉化糖,混勻,濃縮至規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稠厚半流體;味甜。

【功能與主治】潤肺止咳,生津利咽。用於陰虛肺熱,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注意】忌辛辣食物。

【貯藏】密封。

牛黃蛇膽川貝液

【處方】人工牛黃1.6g、川貝母48.4g、蛇膽汁8.1g、薄荷腦0.04g。

【製法】以上四味,取人工牛黃研細後,用乙醇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備用;川貝母研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劑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至適量。取蔗糖、蜂蜜適量,加水製成糖漿,與蛇膽汁、上述人工牛黃與川貝母提取液、薄荷腦0.04g及尼泊金乙酯0.5g混勻,加水至1000ml,攪勻,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至棕黃色液體;味甜、微苦,有涼喉感。

【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止咳。用於熱痰、燥痰咳嗽,症見咳嗽、痰黃或乾咳、咯痰不爽。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規格】(1)每支裝10ml(2)每瓶裝100ml(3)每瓶裝150ml。

【貯藏】密閉,置陰涼處保存。

爐貝母(黃爐貝)

食療

01

貝母萊菔茶

材料:川貝母50克,萊菔子50克。

做法:將川貝母和萊菔子分別研成末,混勻後裝瓶保存。每次取3克藥粉裝茶袋,用沸水沖泡飲用。每日1劑,代茶頻飲。

功效:降氣化痰。萊菔子(蘿蔔子)可降氣化痰,搭配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川貝母,常用於肺熱燥咳、咳喘痰多等症。

適用人群:適合肺燥、肺熱所致的久咳痰喘、咳嗽咯血者,最宜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飲用。四季皆可,冬春最宜。

禁忌:陽虛氣虛、寒痰、濕痰者不宜。

02

貝母秋梨湯

材料:川貝母粉3克,鴨梨1個,冰糖10克。

做法:將鴨梨清洗乾淨,從上部1/3處橫刀切開。挖去梨核,使梨呈內空的小碗形,放入蒸碗。把川貝母粉倒入梨中。再把梨上部蓋好,用竹籤固定,碗中加入冰糖和少許水,隔水蒸約40分鐘即可。

功效:潤燥化痰、清肺止咳。此湯有潤燥化痰、清肺止咳的功效,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肺氣腫、肺心病等慢性肺病的防治均有益處。

適用人群:適合反覆咳嗽、久咳不止、肺燥咳嗽有痰或痰少黏滯、氣喘者,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肺氣腫等慢性肺病患者均宜常食。肺燥陰傷、陰虛內熱、津干口燥、咽干口渴者宜多食。四季皆可,尤其是秋燥季節及冬春季節食用更佳。

禁忌:陽虛、脾胃虛寒、有寒痰、濕痰者慎用。

還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服用川貝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同時,風寒咳嗽,表現喉癢咳嗽,痰白稀薄,發熱無汗的人群不適合使用川貝。脾胃虛弱,大便稀溏者更要慎用。

爐貝母(白爐貝)

治秋燥咳嗽小方十則

“秋傷於燥,上逆而咳”,入秋後每天溫度都在降低,冷空氣和秋燥都容易導致秋燥咳嗽。下面給大家分享10個小驗方,有的僅用廚房裡常備的食材即可製成。

川貝母5克(研細),冰糖20克,同放碗中,加水150毫升,隔水燉煮半小時即可。早晚各服1次。

鮮百合50克(干品30克),苦杏仁(去皮,打碎)10克,粳米50克,同煮為稀粥,調白糖適量溫食。每日1次。

百合、天冬、麥冬各250克,加水,文火煎煮兩個小時,過濾取汁,濃縮為膏。每100克清膏加煉蜜50克和勻。每日早晚各用白開水調服15克。

連皮雪梨1個,切成兩半,除去瓤和籽,入冰糖和川貝末少量,蒸熟食之,每日服1次,連食5天。

松子仁30克,搗成泥狀,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與松子仁泥調拌,用文火煮成米粥,服前可調入2~3匙蜂蜜,早起空腹及晚間睡前分2次溫服。連服30天以上。

白蘿蔔50克,飴糖15克,柿霜15克,川貝母6克。白蘿蔔絞汁,盛碗中,加入飴糖,蒸化,調入柿霜、川貝粉,一併服之,每日兩次。

凈川貝母10克(打碎),粳米30克,白糖10克,共煮成稀粥,食之。每日服1次,連續食用4天。

雪梨1個,百合15克,冰糖25克,水煮,待百合熟透時即可食用。

橘餅20克,白糖10克,入鍋煮熟食之,每日服1次,連食5天。

柿霜3~9克,搗碎後水煎,慢慢含咽,每日服用多次。■

【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養生正道、2020版《中國藥典》、廣東省中醫院,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