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性疾病的終極思考

導讀:發熱,是人體臟腑器官功能異常後的一種報警信號,提示我們找到發熱的原因,積極用藥治療。臨床中,很多疾病會引起發熱,但有些發熱卻很難找到原因。本章節,我們討論發熱治療過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


發熱並不簡單

門診中,經常見到一些情緒憂慮的家長,原因是孩子出現不明原因低熱,各種檢查都做了,沒有異常,西醫說沒有辦法,你去找中醫看看吧。要正確認識發熱,我們就必須了解人體的發熱機制,以及不同臟腑系統發熱的特點,這樣才能正確處理髮熱。

從發熱機理講,炎性因子在人體出現,並被人體吸收以後,可能會引起發熱,另外就是臟腑功能失常後導致體溫調節系統出現異常,也會出現發熱。臨床中,各種炎性感染導致的發熱,一般容易診斷及治療,而內失調之後出現的體溫異常,需要認真分析後才能正確用藥。

發熱大兩大基本類型

從整體上講,發熱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陽熱與陰熱,或者說熱來源於陽系統還是陰系統。陽系統,主要指的是太陽系統,陰系統,主要指的是少陰系統。太陽從地面升起的狀態曰旦,預示着熱量的升騰,古人以此比喻人體發熱的狀態,與陰陽系統結合,稱為陽旦發熱(太陽發熱)與陰旦發熱(少陰發熱)。

  • 陽旦發熱,以傷寒中風風溫為三個基本類別,分別對應的方劑為麻黃湯類、桂枝湯類、葛根湯類,其中麻黃湯是以調節膀胱經為主,桂枝湯以調節肺經為主,葛根湯以調節太陽經、督脈為主。
  • 陰旦發熱,以表、中、里進行三分,表以銀翹散、桑菊飲常用,中以小柴胡湯為代表,里用清營湯、青蒿鱉甲湯等。其中表又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用銀翹散、中用藿香正氣、下用八正散。

陽旦發熱與陰旦發熱,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發熱類型,也可粗略稱為傷寒發熱與溫病發熱。陰陽旦發熱,多數為炎性發熱,其中部分陰旦發熱,為免疫代謝異常性發熱。

異常發熱

陰陽旦發熱之外,還有非炎性發熱,這是發熱的異常類型,最為常見的是陽明發熱與太陰發熱。陽明發熱以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主要方劑治療;太陰發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要方劑治療。臨床中很多異常發熱,乃是中氣虛,即太陰虛證,以補中益氣湯為根基治療,效果較為顯著。除此還有肝病發熱、陽虛發熱等類型,因為不常見,此處不再做論述。

發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癥狀,其背後卻有複雜的機理所蘊含,要真正治療好發熱,必須對發熱有全面深入的認識才可以。

《經方三十六講》周永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