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40歲以下乳腺癌患者近5萬人!協和醫院有了年輕乳腺癌門診

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張瑋 趙炯

乳腺癌是威脅中國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殺手,中位發病年齡比歐美國家提前了十幾歲。相較於老年患者,她們有着保乳、遺傳、生育、康復後回歸正常工作等多方面的訴求,診療需求應當受到更多關注。5月14日,武漢協和醫院率先在華中地區開設“中國年輕乳腺癌專病門診”,針對40歲以下的年輕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精準診療。

“中國年輕乳腺癌專病門診”開診

我國乳腺癌患者發病更“年輕”

“很多人認為年輕人不會得乳腺癌,這是很大的誤區。”5月14日,中國年輕乳腺癌診療專家共識發起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中心主任劉強教授接受極目新聞採訪時表示,我國每年新增的46萬名乳腺癌患者中,約60%出現在絕經前,其中約6%至10%的患者不到35歲,每年新增40歲以下的乳腺癌患者近5萬人。

劉強教授

這和歐美國家乳腺癌的發病情況有很大差異。劉強教授表示,歐美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發病年齡為63歲,高峰在70歲以後;而我國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發病年齡約為45至48歲。在門診,劉強教授遇到不少二三十歲的年輕患者。

對此,武漢協和醫院專家也深有感觸。該院腫瘤中心乳腺腫瘤內科姚靜主任表示,科室每年接診的乳腺癌患者中,40歲以下的年輕乳腺癌患者佔到20%以上,很多都沒有生育,最小的年僅15歲,令人揪心。一般來說,年輕乳腺癌患者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多為家族遺傳因素或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還在不斷深入中。

年輕患者對保存生育力等需求迫切

“年輕乳腺癌往往比年老乳腺癌更高危,具有更高的複發轉移和遺傳風險。”劉強教授解釋,大多數腫瘤的發生、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從一個腫瘤細胞生長到臨床可見、可觸及或者有癥狀的時間大約是10至15年,所以很多腫瘤主要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見。然而,年輕人一旦罹患癌症,短短3至5年就可以顯現出來,說明腫瘤能在短時間內突破年輕人的免疫防線,這意味着年輕乳腺癌逃脫免疫抑制的能力也更強。

姚靜教授介紹,由於年輕乳腺癌患者的發病年齡尚輕,基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背負的生活壓力也很大,所以治療需求更為迫切,同時她們對治癒後的正常生活、工作訴求,生育力保護、保留乳房外形的個性化需求也更明顯。

姚靜教授接診

“由於國際上缺乏成熟的臨床經驗可以借鑒,一直以來年輕乳腺癌群體的診療常參照高齡患者標準,這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姚靜教授介紹,目前有了《中國年輕乳腺癌診療專家共識》,解決中國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困惑,為年輕患者提供科學、個體化的治療決策。

早發現早規範治療是關鍵

“年輕人即使發現乳腺癌也不要恐慌。”姚靜教授表示,據統計,早期乳腺癌的治癒率在90%以上。只要早發現,通過規範化、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是可以重回正常狀態。在協和醫院,由乳腺腫瘤內科、乳腺外科、骨外科、婦科生殖科、內分泌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影像科及超聲科等專家組成了一支多學科團隊,對年輕乳腺癌進行篩查、診治,卵巢保護、整形再造、心理療愈、生育指導等全流程診療及隨訪。

趙艷霞教授坐診

王瓊教授坐診

謝琳卡教授坐診

武漢的趙女士(化姓)洗澡時摸到左乳有包塊,2017年,29歲的她經檢查確診為乳腺癌,當時一度情緒崩潰。考慮到患者年輕又沒有生育,武漢協和醫院專家先對其進行卵巢保護治療,再開展化療。待腫瘤縮小並符合手術條件後,為她進行手術治療,再配合後續內分泌治療和輔助放療。2021年,趙女士成功生下一名男寶,並自行哺乳了半年。目前母子倆的健康狀況都非常好。

5月14日,協和醫院在華中地區率先開設“中國年輕乳腺癌專病門診”。姚靜教授介紹,該專病門診設在協和本部門診樓五樓的腫瘤科門診的5號診室,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由高年資專家坐診。後續,該院將會依託門診,開展公益幫扶、科普宣教等系列活動。

姚靜建議,家族成員中有罹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年輕女性,或者近期出現乳腺腫塊快速發展的年輕女性,應該提高警惕,儘早來醫院檢查就診。確診乳腺癌的年輕女性,需要指導診治及後續管理的也可以來專科門診諮詢。

(圖片由通訊員趙炯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