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市口腔醫院於旭紅:用仁心仁術,守護患者的“最美微笑”

記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姝慧

當初,懷揣着“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醫者夢想,於旭紅選擇成為了一名醫學生。機緣巧合下,她被口腔專業“選中”。許多人把口腔疾病看作是“小毛病”,但是在於旭紅看來,病無大小,再輕微的疾病,醫生都需要認真診療、細緻服務。“醫生的目標就是為患者掃除病痛,讓患者享受生活的美好。”於旭紅表示,每次看見患者經過專家們的綜合診療,臉上重新綻放出快樂、滿意的微笑,都是她的幸福時刻。

煙台市口腔醫院專家綜合門診主任於旭紅

病無大小 一心為患

“俗話說‘病從口入’,口腔出現問題不但會影響人類各種臟器的健康,還會影響人體營養的攝入。口腔作為全身各個部位的重要‘窗口’,如果不能做好有效‘看守’,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全身健康。”於旭紅自學生時代就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口腔醫學,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守護更多人的口腔健康。

畢業參加工作後,於旭紅也不忘初衷,面對患者,她耐心解答、仔細聆聽;制定治療方案時,她嚴謹認真,反覆推敲;為患者治療時,她嚴把質量關,按照流程進行規範化操作。“口腔醫生工作的意義是解決人們實實在在的健康需求。”於旭紅說。她深知上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因此要求自己的團隊堅持電話回訪每一位患者,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愛牙護齒小建議,並定期預約已經完成治療的患者前來複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遺漏的小問題。

“雖然工作中總會面臨各種困難,但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患者。有一絲成功的可能,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曾經有一位八旬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不小心丟失了義齒,在女兒的陪伴下慕名來到煙台市口腔醫院。初診檢查後發現,老人在鑲牙前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但由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特殊性以及患者口腔問題的複雜性,外科醫生無法為其拔牙,這為後續開展口腔修復工作帶來了困難。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後,家屬的理解和信任給了於旭紅開展修復工作的底氣。修復完成後,老人拉着她的手連聲道謝。“患者說,他現在終於能吃餃子了,這句話一下子觸動了我的心,讓我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是多麼幸運能為這位老人守護口福,讓他女兒的孝心得以安放。”於旭紅表示。

技術精湛 服務細微

醫者之精細,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對於口腔醫學來說,尤其如此。參加工作後,在技術上,於旭紅不斷精進,把握每一次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患者相信我們的技術,這是對我們莫大的認可。我只有在技術上不斷進步,才能不辜負患者的信任,為患者提供治癒疾病的希望。”於旭紅表示。

於旭紅及團隊為患者進行專家會診

通過不懈的鑽研,於旭紅在美學修復、種植修復、固定—活動聯合修復、咬合重建修復等技術上都取得很大進步,尤其是咬合重建技術,讓許多原本“修復無望”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如果患者長期沒有進行修復多顆牙齒缺失,就容易出現咬合紊亂的情況,從而導致咬合功能嚴重損傷。”於旭紅介紹,咬合紊亂在損害口腔健康的同時,也會導致口腔修復空間的喪失,需要通過咬合重建,恢復良好的上下牙咬合,才能恢復咀嚼功能。然而咬合重建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對醫生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醫生對患者進行仔細的口腔檢查,分析牙齒、肌肉、關節等的狀態,評估現有口腔修復條件,才能確定咬合設計方案,製作修復體等等,治療周期也比較長。

“咬合重建技術涉及的專業很多,通常需要多個臨床學科的通力合作,牙體牙髓先行、牙周專業保駕護航、藉助口腔種植外科、數字化技術、美學修復技術,有時還需要口腔正畸專業和顳頜關節科的參與,才能完成完整的咬合重建治療。”於旭紅表示,一次完美的咬合重建工作離不開專家綜合門診各位同事以及醫護團隊的全力協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專家聯動 高質診療

煙台市口腔醫院專家綜合門診集聚了各個專業專家力量,可提供綜合診療服務,共同為患者診療。“專家綜合門診提供了一個優質的資源平台,在這裡,我們可以匯聚醫院頂尖團隊的力量,依據患者的情況隨時進行專家會診,為患者提供長期、綜合、全方位的診療方案。”於旭紅介紹。

頂尖的醫師團隊確保了專家綜合門診的技術水平,為了讓患者享受到春風拂面般的暖心服務,專家綜合門診在護理團隊的打造上也頗費功夫。“醫護不分家,一個優質的護理團隊不僅是醫生的好幫手,更是患者的‘好家人’。”於旭紅倡導“用真心換取真心”的理念。“我們每天都有晨會,篩查需要重點關注的患者。我們也會安排護理團隊外出進修學習,提高服務水平。”最讓於旭紅驕傲的是,護理團隊的服務時常被患者稱讚。

“從一開始不理解口腔醫學,到現在愛上口腔醫學、投身口腔醫學,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理念沒有變。”於旭紅表示,身為一名黨員,自己將繼續在口腔修復領域默默耕耘,躬身前行,將自己的服務理念和技術經驗分享給年輕醫師,帶動身邊的人一同進步,用一片真心做好口腔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