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對比1990年的分類標準,到底有啥不同?
撰文丨卷卷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曾稱顳動脈炎、顱動脈炎、肉芽腫性動脈炎,後逐漸認識到體內任何較大動脈均可受累,是一種以病理特徵命名的原因不明的系統性血管炎,該疾病最常見的表現為全身癥狀(包括疲勞、乏力、食慾缺乏、體重下降、低熱等不適),新近出現頭痛、視覺癥狀、間歇性下頜運動障礙三聯征和風濕性多肌痛。
全身+多個系統累及
全身癥狀
幾乎所有的患者至少有一種全身癥狀,包括疲勞、乏力、食慾缺乏、體重下降、低熱等不適,發熱無一定規律,多數為低、中等度(38℃左右)發熱,約15%患者可高達39~40℃;少數GCA患者僅有全身癥狀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器官受累
器官受累多因病變血管炎症、管腔狹窄造成相應器官組織供血不足和功能受損所致。依據受累血管部位及病程的長短不同而表現不一,病情輕重不同。常見的包括:
1.頭部:頸動脈及其分支如顳淺、枕、椎動脈等受累而出現頭部癥狀,以頭痛最為常見,是GCA全身癥狀以外最常見的癥狀,高達85%患者可出現頭痛,約半數患者以頭痛為首發癥狀。
頭痛特點:
①最常表現為新近發生的、一側或雙側顳部搏動性疼痛,也可累及枕部或其他部位。
②頭痛呈刀割樣、燒灼樣或持續性脹痛,可持續性發作,也可間歇性發作。
③對止痛藥不敏感,輕觸或梳頭時可加重。
④偶見頭皮出血性壞死。
⑤體檢50%患者有頭皮觸壓痛或可觸及的痛性結節,結節如沿顳動脈走向分布更具診斷價值。典型顳動脈受累表現為動脈增粗變硬、怒張、搏動增強,也可因血管閉塞致搏動減弱或消失。
2.眼部:常表現為黑矇、視物不清、復視、部分失明或全盲。20%GCA患者以眼部受累和失明為首發癥狀,一側失明如未積極治療,對側可在1~2周內被累及。
3.間歇性下頜運動障礙:約60%的患者因面動脈炎、血管狹窄、局部血供不良,引致下頜肌痙攣,出現間歇性咀嚼不適、咀嚼疼痛、咀嚼停頓和下頜偏斜等,也稱下頜跛行,對GCA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較少見因舌肌運動障礙出現吞咽困難、味覺遲鈍、吐字不清等癥狀;也有舌梗死的報道。
4.神經系統:約30%的患者出現多種神經系統癥狀,表現各異,中樞或周圍神經均可受累。最常見的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卒中或神經病變,
5.心血管系統表現:約1/3的GCA患者可出現其他大動脈受累,且可在無典型三聯征出現的情況下,僅以大動脈受累、伴或不伴有全身癥狀為表現,GCA也可累及四肢遠端血管、冠狀動脈、腸系膜動脈等,可表現為雷諾現象、肢體跛行,冠狀動脈病變可導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6.其他:GCA較少累及呼吸系統,精神癥狀表現為抑鬱或意識模糊等。
1990年ACR分類標準現在還適用嗎?
目前多採用1990年ACR制定的GCA分類標準[1],應用該分類標準時,需注意:當確診為大血管血管炎時,採用這一分類標準用於確診GCA;在確診前,應先排除類似血管炎的其他診斷。
表1:1990年ACR制定的GCA分類標準
1 | 發病年齡≥50歲 |
2 | 新近出現的頭痛:新發或與既往性質不同的局限性頭痛 |
3 | 顳動脈病變:顳動脈壓痛或觸痛,搏動減弱,除外頸動脈硬化所致 |
4 | ESR增快;魏氏法測定ESR≥50mm/h |
5 | 動脈活檢異常:活檢標本示血管炎,其特點為單核細胞為主的炎性浸潤或肉芽腫性炎症,常為多核巨細胞。 |
符合上述5條標準中的3條或3條以上者,可診斷GCA。
然而,約40%的GCA患者無顳動脈受累,依據1999年ACR分類標準這些患者未能滿足GCA診斷,提示上述分類標準用於診斷GCA有其缺陷性;近25%顳動脈活檢陽性的患者也無法滿足此分類標準。此外,1990年ACR制定的GCA分類標準距今已過去30餘年了,1990年的標準是在非侵入性和先進的血管成像技術廣泛使用之前制定的,因此,需要新的分類標準來滿足臨床診斷的需要。
2022 ACR/EULAR提出新的分類標準
2018年EULAR提出,對於疑似GCA的患者,建議早期進行影像學檢查,作為診斷指標的補充。在今年ACR/EULAR新分類標準[2]中,顳動脈活檢陽性或顳動脈超聲上的暈征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指標,FDG-PET顯示主動脈活動對診斷GCA也有一定特徵性,這兩項是新版標準新納入的指標,新分類標準的敏感性達到了87%,特異性也達到了95%。
與最初的1990年GCA分類標準相比,2022年ACR/EULAR GCA分類標準顯示了更高的敏感性,同時保持了與1990年標準相似的特異性。特別是新標準能夠正確分類更多的大血管GCA亞型患者。
知識小課堂
顳動脈管壁腫脹時,在超聲影像上表現為圍繞管腔周圍的低回聲帶增厚,其橫斷面圖像稱為“暈征”。與顳動脈活檢相比較,“暈征”診斷GCA的敏感性為40%~100%,特異性為68%~100%。如雙側顳動脈均檢測出“暈征”,則其診斷特異性更高。“暈征”也可出現於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結核等病變。
圖1:2022新GCA分類標準
治療
糖皮質激素是治療GCA的一線藥物;為進一步控制血管炎症、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及降低疾病複發風險,應聯合免疫抑製劑治療。
表2:GCA的藥物治療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無需下載便可瀏覽更多風濕前沿資訊
👇👇👇
參考文獻:
[1]Hunder GG, Bloch DA, Michel BA,et a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iant cell arteritis. Arthritis Rheum. 1990;33(8):1122-8.
[2]Ponte C, et al.2022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LA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giant cell arteritis. Ann Rheum Dis 2022;81:1647–1653.
本文審核丨陳新鵬副主任醫師
責任編輯丨卡帶
為了能更好地為大家提供有趣、有用、有態度的內容,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歡迎大家動動手指完成以下的調研,只要五秒鐘哦!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