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 辰
党參素有煲湯、火鍋用料、泡酒等用法,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這味中藥材往往也被視為食材用作滋補,正所謂“葯食同源”。正因如此,最近浙江寧波一家月子會所在雞湯內加党參被罰3萬元的新聞,引發爭議。
党參(圖片來源:濟南時報)
寧波市場監管局給出的行政處罰的確有違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卻是有道理的。《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食藥物質)。民間飲食傳統認為,党參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法律並未正式承認党參的食品身份。月子會所因“非法添加藥品”被罰,有理有據。
一味中藥材是否適合作為食材,應該憑藉飲食傳統和生活經驗判斷,還是通過科學評估?答案顯然是後者。
國家衛健委和市場監管總局對食藥物質目錄實施動態管理,納入該目錄的物質不僅要被列入《中國藥典》、證明已有30年以上作為食品食用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安全性評估,包括毒理學評價、衛生學檢驗、藥理作用的特殊針對性等內容。党參用以食用安不安全、應不應該獲得食藥物質身份並參照食品管理,理應是一個科學問題,而非經驗問題。
生活經驗和科學研究並不完全對立。實際上,食藥物質目錄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葯食同源”觀念的認可,對傳統飲食習慣的尊重。只不過在此基礎上,多了些安全把關。
2020年,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對党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多省根據本地需求選擇部分物質進行生產經營試點工作。媒體統計,目前把党參納入試點的僅有甘肅、河北、湖北,浙江不在其中。綜觀三地試點方案,試點產品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重中之重,包括食源性疾病監測、食物污染物監測和應急監測等。党參作為食藥物質“候選者”,在安全性評估之路上一步步走實,才能行穩致遠。畢竟,保障食品安全和維護公眾健康,容不得絲毫馬虎大意。
經常以党參入食的朋友可能會問,党參有長期安全食用的歷史,自家也經常吃,還有必要經過安全性評估嗎?
2020年,黑龍江一家庭在家庭聚餐中吃了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湯子,9人食用後全部中毒死亡。而在東北,酸湯子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家常美食。傳統食品開出“惡之花”,沉重叩問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方式。
對於很多傳統食品,食材、加工方式、用法用量,都需要嚴謹的研究認定,又有多少人了解其全貌呢?就像國家衛健委在党參的“備註”一欄標註着“使用量≤9克/天,孕婦、嬰幼兒不宜食用”,本該更加專業的月子會所的表現就不盡如人意。
還要看到,商家添加党參和自家膳食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風險不同。後者往往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煲湯前要不要對照食藥物質目錄,盡看個人。開門做生意,就要對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負責。
不管怎樣,都有必要認真審視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避免把傳統的一概當成科學的,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素養,確保“葯食同源”發揮健康養生作用。
【作者】 楊悅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