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安慰,有時治癒”這條熱線是療愈心理問題的“樹洞”

始於低落、激動,終於平復、平靜,這是朱君想讓“傾訴者”在吐露完掛下電話之前能達到的狀態。朱君是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熱線的一名心理治療師,在電話另一頭她面對的是一個個被負面情緒心理所控的人。“時常去安慰,有時去治癒”,這句醫學名言對於朱君來說,已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解救“心理套中人”的良藥。

解救自殺者極力杜絕衝動下的遺憾

“姑娘,你別激動,沒什麼坎過不去,我可以幫助你……”今年的一個傍晚,剛剛接班值熱線的朱君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一名女孩一直在哭泣,並告訴朱君她打算自殺,並已經吃了兩盒頭孢,喝了很多酒。情況緊急,朱君一邊安慰着自殺者,套出她的所在位置,一邊聯繫醫院行政值班,讓行政值班聯繫當地民警,找到自殺者。

朱君清楚,女孩之所以打來電話說自己要自殺,實際是來求助,正處於自殺後的恐懼中,她需要幫助。女孩抽泣着給朱君訴說著她的故事:因為父母重男輕女,她從小就被送給養父母撫養。養父母雖然對自己不錯,但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如今她已經20多歲,這次是因為感情問題想不開,而尋求自殺解脫。

朱君慢慢安慰着她,表示着對她的理解。但內心卻異常着急,根據女孩說的她現在在某縣城的一個廣場上,她希望民警能順着這條線索儘快找到這個女孩,否則一條年輕生命逝去真是很遺憾可惜的事。所以電話不能斷,她極力用輕聲細語穩住女孩,一邊等着當地公安傳來的消息。

很幸運,當地縣城就一個廣場,且廣場上人不多,民警順利找到了這名女孩,並帶她到醫院洗胃,聯繫了她的家人。

朱君說,凡是打熱線說要自殺,或者已經實施自殺行為的人,其實內心並沒那麼決絕,對生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沒有一個人真正想殺死自己,自殺很多都是衝動的,是情緒達到頂點之後,無法找到其他解決辦法的應激行為,很多自殺者或欲自殺者打來電話,第一句話就是‘救救我’,所以作為專業心理師,能做到的就是抓緊一絲機會,幫助她,安慰她,不讓遺憾發生。”

她提到,南京有一座橋,曾經是自殺的高發地,但後來這裡的自殺率明顯降低,原因就是當地把這座橋欄杆的高度向上增加了半米。“原本欄杆只有1米的高度,正處於衝動期的輕生者不假思索輕輕一跨就能達到自殺的目的,但增高半米後,他們需要爬上去。其實在這個爬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產生思考,衝動值會降下來,自殺意願就會減少。”

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撥打熱線需求安慰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熱線成立於1994年,是我省乃至北方地區第一條由高層次專業醫生主持,集諮詢、治療於一體,義務為群眾提供專業、科學心理諮詢服務的熱線服務機構。成立28年來,這條熱線已為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0餘萬名諮詢者提供了心理諮詢服務,累計服務時長9萬個小時。

朱君本身是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日間診療科的一名心理治療師,值熱線屬於志願崗。在結束一天的正常工作後,作為一名志願者她會再來到熱線義務“加班”。在值熱線的兩三年里,上述的危情時刻,只是她偶爾遇到的情況。更多的撥打熱線者是為了傾訴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希望得到幫助、安慰。

今年初的一天凌晨兩三點,心理諮詢熱線突然響起,正在值班的朱君拿起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小姑娘的聲音。“是心理諮詢熱線嗎?阿姨,我晚上睡不着,能找您聊聊嗎?”電話里,小姑娘聲音平靜、低沉,且非常有禮貌。

根據三年多來接熱線的經驗,朱君感覺到雖然小姑娘聽起來情緒平靜,但在凌晨兩三點打熱線,其實此刻她是處於抑鬱狀態的。“孩子,我有什麼可以幫你?”朱君問道。

“阿姨,我很壓抑,但平時找不到人說,您能聽聽我的故事嗎?”聽到小姑娘這樣說,朱君知道她此刻最需要做的就是“傾聽”。小姑娘對朱君訴說了她的遭遇:女孩今年上初二,三四年前她的父母離婚,起初她和媽媽一起生活,後來媽媽成家搬了出去,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女孩就一直自己住,媽媽時常過來給她做下飯。

“孩子你挺不容易的,你很堅強。”聽到有人可以和她“共情”,理解她,女孩哭了起來。朱君又問:“你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朋友,和老師關係如何?”對此女孩說,在學校成績還不錯,和同學相處也可以,老師也很關心她。

“當時我問她有沒有朋友,就是想肯定她,提醒她身邊還有那麼多資源,大家都還很關心她。她不能放棄自己。”如今回憶起那個小姑娘的電話,朱君說,經過四五十分鐘的交談,小姑娘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她建議小姑娘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特別提到一定要帶上她的父母,因為對於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孩子只是一方面,對父母教育和家庭養育方式的指導也是很重要一部分。

共築良好社會環境促進心理健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朱君說,今年的主題看來很空泛,但營造良好的環境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前提。像那個小姑娘,雖然父母給了她物質上的幫助,平時吃穿不愁,但父母離異本身就給了孩子心靈創傷,忽視了她內心環境的建設,內外環境交互建設,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還有上述要自殺的女孩,也是帶着從小被送人的心靈創傷長大,導致她的心理異常脆弱,遇到坎坷就無法越過。

這條熱線無疑成了很多心理問題發生者的“心靈樹洞”。一天平均20多個電話,撥打高峰往往在晚上七八點,黑夜更讓他們無助。撥打熱線者苦於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羞於表達或無人可以表達,但又急需傾訴,所以將自己的遭遇和情緒通過熱線表達給素昧平生的專業醫生,需求幫助。

不像面對面診療,朱君等接線心理治療師,力求在電話連通的最短的時間內,給予對方最多的幫助,讓熱線變得更有意義。只是需要心理輔導的,他們就給予電話輔導,而達到臨床就診意義的,他們則會囑咐對方及時到醫院治療。

心理問題發生率越來越多,是朱君在接電話的幾年裡明顯的感受,尤其是近年的疫情更加快了這種趨勢。在撥打熱線的人群中,青少年佔了很大比例,根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亟須得到重視。

朱君說,共築心理健康的環境,首先要對大眾進行科普,讓學校和單位負責人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為心理健康建構良好的環境。家人也要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人給予關心,及時識別心理問題,有意捕捉髮現家人的心理變化。對於個人,要消除病恥感,心理問題就是一場心靈感冒,是可以用科學方法救治的。最後,需要社會消除偏見,用更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心理疾病,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新黃河記者:蘇珊

編輯: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