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時,她一天背完一本書,基本逢考必過,工作後,她為了手穩,將幾十個西紅柿扎滿了孔,成為科室內最年輕的組長......李霞波是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眼底病內科的一名主治醫師,1992年的她從醫剛滿三年,一起去聽聽她的故事。
從醫學生時期就明白要跟患者換位思考
“選擇眼底病內科是因為一步步核實病情的過程像探秘一樣,很有意思,”李霞波說。就這樣,她成為了眼底病內科的一名醫生。
李霞波回憶到,醫學生時期實習時,她的老師因事遲到了一會,患者等的有點不耐煩,在醫院裡找醫生,老師到了後,並未在意患者的不良情緒,仍然耐心、細心的為患者治療,“我當時問老師為什麼可以這樣平靜,他告訴我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要冷靜,都不是什麼大事情,當時我並不那麼理解,直到我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李霞波說。
那天,李霞波特別忙,早上患者讓她幫忙開一支葯,她忙到中午才將葯開出來,患者等不及,過來質問李霞波,“我當時就跟患者道歉,確實是因為我忙忘了,患者後來也特別理解,”李霞波說。“會不會覺得有點委屈?”“其實還好,這個時候我會換位思考,這樣一下就想通了。”
婚禮現場接到患者電話
後來,李霞波遇到過許多類似的時刻,也正是因此,她才可以在遇到任何棘手的情況時從容面對,甚至以此為經驗,做的更好。在醫院實習時,她便意識到讓患者聯繫到醫生的重要性,工作後,她便將印有自己聯繫方式的名片遞給有需要的患者,後來,她發現應該給每位患者一張名片,至今已發出去上千張名片。
“眼底病內科的患者老年人較多,有時候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在醫院跟老人叮囑好事情後,老人回到家裡孩子想要知道老人的病情時,沒有醫生的聯繫方式就很不方便,”李霞波說。也正是因此,她經常接到電話時,先是老人說了一番話,而後又是兒子、女兒,把相同的話一遍遍重複。
頻繁的給出聯繫方式,就意味着隨時隨地都可能接到電話,“我經常在7點、13點接到電話,周末也不例外,”李霞波說,令她印象最深的一個電話是在她的婚禮上。
當時她老公剛進門,一片熱鬧的景象,就在李霞波的弟弟準備背她時,手機響了,“我一看是生號,就知道是患者,”,接還是不接成了李霞波的難題,因為一旦接了電話,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而婚禮現場,所有人都在等着她,時間也不能錯過,短短的糾結了一下後,“大家稍微安靜一下,我接個患者電話,”李霞波說,她也忘了那個電話到底打了多久,只記得婚禮現場的那抹寂靜,“我一般不會告訴患者我的私事,會讓他有心理負擔,”。
眼底病內科主任王敏告訴記者,李霞波平時學習比較認真,工作比較積極,也非常求上進,人也比較有正能量,對待病人認真負責。“有的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情緒浮躁,作為一個年輕人來說,她能耐心的給病人去解釋,而且還回去查資料,總而言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年輕醫生,未來可期,”王敏說。
對此,李霞波也表示,未來想要繼續學習深造,加強科研、論文,“學習對一名醫生來說非常重要,一周不看書的話,可能就會被落下。”
華商報記者 楊寧 編輯 牛佩瑤 朱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