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 秋向此時分”白露養生知多少

“露從今夜白 秋向此時分”,白露是9月的第一個節氣,也是反映自然界氣溫有顯著變化的節氣,這天以後,氣溫下降,天氣明顯轉涼。秋季該如何科學進補?“秋凍”又有什麼講究?

中醫認為,熱能傷津、傷氣,燥勝則消耗津液。秋季天氣乾燥會讓人覺得上火,比如鼻干、口乾、大便乾等。因此應做好適當進補、平衡膳食、預防秋燥三方面的養生準備。

秋季進補應遵循“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原則,可以增加一些營養物質的攝入,如鴨肉、豬肉、鱉肉、烏骨雞、魚、禽蛋、奶製品等既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能增強抗病能力。而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群來說,可以常服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百合等。

秋季氣候宜人,往往讓人胃口大開。但要拒絕暴飲暴食,注意平衡膳食。因為攝入熱量過多,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建議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

除此以外,秋季的飲食還應當注意“少辛多酸”。少吃辣椒、生薑、肉桂、花椒等辛辣發散之品,少吃煎炸燒烤等肥甘厚膩之品,這些食物易生濕熱,損傷脾胃,加重秋燥。可以多吃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於脫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健康有好處。

中醫認為,秋季人體的陽氣逐漸開始收斂,向下向內潛伏,為冬季陽氣的隱藏創造條件,適當的讓身體處於涼爽的狀態,接受一些寒氣的刺激,一方面可以順應自然之氣和人體陰陽氣機的轉變,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機體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凍”並不適合所有人,一是不同地域環境氣候差異較大,二是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一般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較差,不宜秋凍;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凍;體質偏弱者,胃腸道疾病以及骨關節疾病的人群也不宜秋凍。

(綜合自人民網、《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