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肖兵峰
外表溫和,內心卻藏着一個愛折騰的小宇宙。黃智勇,羅湖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1998年畢業後,一直在黑龍江大慶油田的龍南醫院,做一名普外科醫生。十年如一日,每天面對普外科包括甲狀腺、乳腺、肝膽、胃腸等常規性的疾病,“一心想搞點兒不一樣的東西”的黃智勇覺得應該尋找差異化的發展路線。
偶然的機會,黃智勇接觸了當時在國內還相對比較陌生的血管外科,這個“神秘”的學科給了他很大觸動。2007年,一直想進修深造的他,放棄當時醫院央企屬性,相對舒適的現狀,主動申請了科室唯一一個到上海長海醫院(現為海軍醫學院)血管外科進修的名額。血管疾病的發生髮展、發病機制、手術實操等等,在一年多的進修學習過程中,當時這個全軍乃至全國的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不管是醫療技術還是管理理念,都給黃智勇帶來了全新體驗,理論跟實踐得到了很好的雙提升。“北方天氣太冷了,血管病人相對來南方來說,發病早,發病人群也更多,那時候就希望把學習到的新技術,回饋給家鄉父老。”
2016年4月,在老家已經小有名氣,一心想要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黃智勇放棄央企工作,來到深圳,來到羅湖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要開展(除腦血管、心血管以外)胸腹主動脈疾病、內臟動脈疾病、下肢外周動靜脈疾病等,75%左右都是三、四級比較大型的手術。
每一種血管疾病都有自己的癥狀體征,如何及時診斷病因,防止誤診錯診?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紮實的醫療技術,是保障患者及時得到救治的前提。涼、麻、痛這三種常見的癥狀,因為不是急性疾病,常常會不被引起重視,從而耽誤最佳治療期。其實它是血栓堵了血管以後引起的,都是血管疾病導致產生的癥狀。以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為例,心房顫動形成的血栓脫落或下肢動脈形成的血栓,把下肢動脈阻斷後,血液就不能向肢體的遠端供應過去,肢體遠端沒有血液供應,人體溫度就會降低,就會出現冰涼癥狀;其次,身體部位沒有血液供應,組織缺血,就會產生代謝廢物,刺激周圍神經,就會出現疼痛癥狀,然後神經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出現發麻癥狀。“血管疾病因為比較專,很容易出現誤判。急性動脈栓塞如果及時早期發現6~8個小時內,快速的把血栓取出來,把血管開通,血液供應到遠端,肢體就會保存下來,它的功能也會保留下來。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段,一旦出現遠端的足下垂等癥狀,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輕則腿的功能喪失,重則患者就要做截肢手術,腿就保不住了。”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血管外科是屬於相對靠後的,很多人往往是保守治療無效後,或者是出現需要外科手術干預的,才會來到血管外科進行干預治療。一名60歲的老人,突發了涼、麻、痛癥狀,沒有病症認知的她,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在家中一直用熱水袋保溫。來到醫院在外科看後,醫生認為這是腰部問題引發的,又回家保守治療大半個月的該名患者,足背漸漸形成了一個約5公分直徑的潰瘍。經過多科室會診,黃智勇發現該名患者是血栓堵塞在血管裡面,造成的癥狀。及時做了切開取栓手術後,患者腿部血液供應過去,疼痛很快就減輕了。經過術後的幾次換藥,整個潰瘍也癒合了。但由於前期的誤診,該名患者的腿部仍然出現了部分功能不全。
血管分布在人體全身。血管外科的醫生就像是醫院的救火隊員,哪裡有需要就要到哪裡去。手術過程中,損傷到了血管,其他科室同事如果處理不了,這個時候血管外科醫生就要“救火”,幫助處理血管損傷問題,保證手術正常順利進行。大型手術,不僅考驗醫生的醫療技術,更是對耐心、體力的雙重考驗。介入手術作為血管外科,相對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是通過數字減影機器的輔助下,運用微創的導絲導管,相互配合來處理血管疾病。在做這種手術時,醫生往往要穿二三十斤重的防護服,短則2個小時,長則15個小時,每一次手術下來,黃智勇和同事都是像洗了澡一樣。
專業性強,相對來說就會難於進行廣泛性的知識普及。這是黃智勇和科室同事們一直面臨的困境。如何把專業的知識,通俗化的宣傳科普出去,不僅科普給患者,更是科普給其他科室的同事,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閉環診療機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常見於50歲以後人群的急性動脈栓塞,多見於心房顫動的病人,是一個可怕的隱形殺手。患者稍有大意,沒有及時發現心房顫動,沒有做好抗凝工作,特別容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房顫促使血液形成的湍流,致使血栓被從心臟沖走,進入主動脈,向上,可能造成腦動脈栓塞;向下,可能造成下肢動脈栓塞。
如今,心血管外科病症越來越趨於年輕化,黃智勇介紹說,這往往跟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關。因為血栓發病是血管損傷,血液粘稠或者是血流緩慢引起的。下肢出現損傷後,導致患者卧床時間長,如果沒有做好預防措施,血流緩慢,就易出現血栓形成。部分年輕人日常缺少體育鍛煉,經常熬夜,又喜進食大魚大肉,導致血脂比較高,血液粘稠。長時間坐着打遊戲、玩電腦,腿部活動少,也會出現血栓形成。
近年來,得益於羅湖醫改打造的分級診療機制,黃智勇和同事們除了廣泛運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在線上定時發布科普知識外,在線下,不定期到社區、社康中心開展義診活動,給社康醫生做血管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同時,結合社區的家庭病房,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會跟社康醫生一起入戶,給患者提出診治意見。“沒有普及之前,社康可能就把病人直接送到市級三甲醫院。經過培訓後,社康醫生通過羅湖醫院集團內部流程,能夠做到第一時間把病人轉到過來,不用再跑遠路,就可及時得到醫治。”
醫生只能治病,不能救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得到救治。和諧醫患關係,是治病救人的基礎。“盡最大可能,讓病人得到治癒,讓每一位病人滿意而歸。”
審讀:孫世建 蔣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