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8月20日,《中國食管鱗癌不可手術患者放療生存現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教授,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胸部專科主任趙快樂教授共同牽頭,並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王鑫教授作為執行秘書,受到來自全國14家省級醫院15位臨床專家的支持。
14家放射治療中心提供3000餘例患者真實世界數據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佔到全球一半以上。王綠化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確診的食管癌患者多為中晚期,不可手術患者佔據較大比例。因此放療作為針對該類患者治療的重要手段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中,因放療的知曉度不高,過去這一重要治療手段常被忽視或遺忘。
本次調研是我國迄今為止第一個,也是樣本量最大的。調研涉及中國全區域多個醫療中心的食管癌未用免疫藥物治療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療後隨訪超過 5 年的調查報告,內容全面,不僅包括生存情況,還分析了放療技術對生存的影響,以及放療後複診、跨省就醫等情況,特別著重於調研了放療後長期生存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內容。王綠化教授表示,“全國14家單位,調研歷時近1年,納入分析3060例患者,總結了2015年-2016年不可手術食管鱗癌患者的真實生存情況,彌足珍貴。”
放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到30.0%
根據《報告》顯示,2015-2016 年接受根治性放化療(無免疫藥物治療)的患者總體 5 年生存率 30%。趙快樂教授表示,隨着時間的推進,食管癌放療後 5 年生存率已經由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 10%,21 世紀初的 20%,本次調研的 30%,提升至近兩年研究報道的 40%。 這充分說明了,放療是食管癌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之一。隨着放療技術進步及新的化療、免疫藥物的飛速發展,食管癌放療的治癒率在不斷提高。
食管癌治療中,患者對選擇手術治療或放療方案仍存在糾結,大部分患者更傾向於選擇手術治療方案。王鑫教授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對於放療治療效果好的食管癌患者,並不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也能取得和手術一樣的療效。放療在食管癌治療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保留食管功能,特別是對於腫瘤位置較高的上段或頸段食管癌,手術需要進行全喉切除,而放療則能保留喉功能。
在存活患者中,超過半成已回歸正常生活
《報告》顯示,約 70%-80%放療後長期生存的食管癌患者對生活質量滿意或相當滿意, 對抗疾病滿懷信心。並且有一半多的患者可以在放療後恢復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中去。由此可見放療是很有前景的一種治療策略。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也指出,不同放療技術、不同放化療方案的患者生存情況均有顯著差異。趙快樂教授認為造成該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癌症患者數目不斷增加,但國內放療設備及放療專家短缺,導致放療應用遠遠不夠,很多患者得不到接受放療的機會,也不了解放療是什麼,這種情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國家癌症中心已在 2017 年出台放射治療質量控制指南,敦促各單位執行嚴格質量控制標準,將為提高放療精準性、促進行業規範化起到重大作用。此外,5G 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遠程放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為更多缺乏資源的地區帶來同樣優質的放療資源,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福祉。
食管癌治療有了更多的“新武器”
此次《報告》中也對免疫治療的應用進行了相關討論,趙快樂教授表示,隨着免疫治療等創新治療手段的興起,食管癌治療不僅有了更多的“新武器”,而且引發了更多對於例如精準免疫、放療聯合免疫等新治療理念的探索與討論。
據悉,2020年,中國首個食管癌免疫治療藥物帕博利珠單抗獲批。2022年《CSCO食管癌診療指南》中,也將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的晚期食管癌一線治療方案作為最高級別的I級推薦,奠定了該療法作為一線晚期食管癌患者新的標準治療。
王綠化教授表示,隨着免疫治療的廣泛應用,放療臨床醫生及專家學者們也正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本次發布的報告主要聚焦於2015-2016 年期間沒用過免疫治療的放療患者,目前,我們也正在着手針對應用過免疫治療的放療患者進行調研,期待能夠進一步反應放療聯合治療等創新治療手段,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牛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