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3年醋泡姜,結果胃炎越來越重!專家:有一類體質不適合吃薑

脾胃祛濕

都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生薑有溫中散寒、補中益氣的功效,但有一種體質的人不適合吃薑,否則會加重癥狀,應該用另一種味道的葯食來調理,到底是什麼味道呢?



柴先生,經常胃脹、噯氣、有口臭,半夜容易驚醒,要想再入睡非常困難,前年做胃鏡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胃炎伴糜爛,出現腸化生。以前他總是以為自己是胃寒,吃了很多熱性的食物,醋泡姜吃了三、四年,結果王主任診斷後說,他一直吃反了!



對於一些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多吃薑是有好處的。但是對於柴先生這樣的濕熱困脾人群來說,用辛味的姜助陽反而就加重濕和熱的情況。而且經過炎熱多濕的長夏,此時很多人體內都會有些濕熱,更容易濕熱中阻


與濕邪相關的疾病


  • 心腦血管系統:冠心病心衰、心梗
  • 呼吸系統:肺炎、氣管炎哮喘
  • 消化系統: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石症
  • 泌尿系統:急性泌尿系感染、慢性腎盂腎炎、腎衰、腎功能不全、腎結石



王主任指出有兩種“味道”的葯食對於脾胃祛濕很有幫助,到底是哪兩種“味道”呢?


中醫所指的味道包含了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就是我們日常吃東西時味覺上能品嘗出的滋味,如酸、甜、苦、辣、咸等等,而第二個概念則是代表藥物的藥性,不同的藥物藥性不同,它所代表的“味”也不同。



第一種適合脾胃祛濕的味道是苦味,苦味能燥濕,對於寒濕的人群中醫常用苦溫燥濕之法,而對於濕熱的人群則適合用苦寒燥濕之法。



祛濕調味包


寒濕困脾癥狀:脘腹痞悶、脹滿、胸悶欲吐、頭身困重、腹痛便溏、口淡納呆、面色晦黃、女性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


草豆蔻3克、陳皮3克,燉肉時放入使用。


共同起到燥濕溫中散寒的作用,適合輕症寒濕困脾人群使用。雖然現在天氣炎熱,濕熱之邪相對更盛,但寒濕之邪也是廣泛存在,不得不防的。


清熱利濕茵陳茶


濕熱困脾癥狀:脘腹脹滿、納呆、噁心欲吐、口苦口黏、渴不多飲、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大便不爽、小便短黃。


茵陳10克+白茅根20克,熱水沖泡代茶飲用。


茵陳清熱利濕,白茅根甘涼可以矯正茵陳的苦味,還有清熱利尿的作用。共同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適合平時有濕熱困脾癥狀時喝




第二種適合脾胃祛濕的味道是芳香味,芳香味的葯食多有化濕的作用,更適合解決集中在中焦脾胃的濕邪。


燥濕和化濕的區別

↓↓↓


總的來說,化濕藥物更適合癥狀較輕,且濕邪僅阻滯中焦的人群。濕困中焦又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濕邪困脾、濕困脾胃以及脾虛生濕。



濕邪困脾


癥狀:大便溏薄、口中多涎、口涎甜膩、頭身睏倦、舌苔厚膩



花皮茶

厚皮6克—化濕行氣

厚朴花6克—芳香化濕

陳皮9克—理氣健脾、燥濕和胃


濕困脾胃


癥狀:大便溏薄、口中多涎、口涎甜膩、頭身睏倦、舌苔厚膩、噁心、嘔吐



金玉粥

組成:宣木瓜9克、蓮子10克、山藥10克

用法:加入粳米,每天喝一頓就行。

注意:這裡木瓜要使用宣木瓜,而非水果木瓜,才具有化濕醒脾的作用。



脾虛生濕


癥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冷不溫、大便溏薄



悅脾囊

砂仁3克—行氣健脾止瀉

豆蔻3克—溫中行氣、健脾止嘔

藿香6克—芳香化濕


用法:做成香囊放在身上或房間里,味道淡了即可取下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