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難養生的10天來了!全家吃法,不怕暑熱、不怕秋燥,心臟健康

今天是8月15日,正式進入了三伏天的最後一伏。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末伏又稱“秋老虎”,盛夏未過,秋燥來臨,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因此也是疾病的多發季節,養生保健要注意“四防”


防秋後中暑

喝消暑祛濕湯


末伏暑熱未消,防暑降溫仍要上心。


老年人由於年紀大,感覺系統不敏銳,因此出現了輕度中暑的癥狀自己也容易忽視。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烈日下容易中暑。


在中醫里,中暑被分為陰暑陽暑。陽暑常見於長時間在太陽暴晒下的勞動者、運動人士。陰暑則是暑季受涼產生的疾病,有些人長期呆在空調房,熱散不出去,極易中“陰暑”。



遠離中暑,就要牢記五點:睡眠足、多飲水、避驕陽、備藥物、重通風。


消暑祛濕湯


今天分享一碗消暑湯,在三豆飲基礎上添加了烏梅,喝起來像酸梅湯,酸甜清爽、不傷脾胃,還有清熱解毒、消暑祛濕的功效。


做法:綠豆、紅豆黑豆各30克,烏梅3-4顆,冰糖適量,大火煮至豆子軟爛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生津止渴、祛痘除痱子



這道湯飲還有多重搭配,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食用。


愛出虛汗:三豆飲+麥仁

心火旺三豆飲+帶芯蓮子

脾胃虛寒、腹瀉:三豆飲+大棗、生薑


心腦血管病

生脈飲補氣滋陰


伏天多汗,汗出多了易耗傷陰液,出現口乾喜飲、尿赤短少等癥狀。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末伏溫度悶熱,人體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臟耗氧量增加,心臟容易缺血,所以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時候。



針對中老年人容易耗氣傷陰、傷心的問題,專家帶來中醫經典方劑生脈飲,有補氣滋陰、養護心臟的功效。

生脈飲



做法:人蔘、麥冬、五味子各5克,加溫開水燜泡半小時到1小時即可飲用。可以加水反覆沖泡,最後把藥材也一起吃掉。


功效:人蔘大補元氣,麥冬滋陰清熱,五味子斂津斂汗斂氣,搭配起來有益氣生津的作用。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者慎用


針對身體情況,生脈飲配方可以使用不同的參類。



氣虛特別嚴重:選擇人蔘5克

氣虛不是特別明顯:選擇党參10克

吃人蔘上火:選擇西洋參5克,補氣又清熱


防腸胃不適

養胃粥增食慾


末伏這段時間處於立秋之後,也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致使胃部不適。


心功能不好的人群則常有胃腸瘀血的問題,末伏常有食慾差的困擾。


營養科的佟主任告訴我們,其實可以選擇一些清補的肉類,同時按照中醫的性味歸經配一些輔料,做成食療方來食用。


爽口鴨粥


專家帶來了一道爽口鴨粥,不妨學起來在家試一試!



食材:肥鴨100克、山藥100克、薑末、香菇、米酒、食鹽各適量


做法:將山藥打成糊,與鴨肉一起燉煮成粥即可。


鴨肉清補不上火,山藥補脾氣,這兩者搭配非常容易被吸收,適合末伏食慾差、胃部不適的人食用。


防熱感冒

薄荷茶散風熱

暑熱、秋燥夾雜,現在也是熱傷風的高發季節。


熱傷風是傷熱了產生的一種熱感冒。常見癥狀有怕熱、有汗、咽喉腫痛,伴有濁涕、口渴、痰黃黏等表現。


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用薄荷加豆豉煮水調理。


風熱感冒



做法:薄荷5克、淡豆豉15克,加適量水煮開後再煮10分鐘即可。每日飯後服用,每天2-3次。


淡豆豉發散解表,薄荷散風熱,兩者綜合使用,能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嗓子疼、大便乾結、小便黃等癥狀。


今日互動


“末伏暑熱未消,防中暑就要一直呆在空調屋裡。”這個說法對嗎?


1、對

2、錯


快留言回復你的答案,參與互動吧


秋來伏未去

末伏養生要注意”四防“

給您帶來對應的食療方

健康過完今年的伏天


好方子不要藏私

給您的親朋好友們也看看

轉發就是傳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