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海豹胎”事件:全世界誕生1.2萬畸形兒,4000名1歲內夭折


在現代醫學的文章中,“反應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個代表邪惡的名字。這種在60多年前草率上市、僅僅過了幾年就撤回的藥物,至今還讓現代醫學蒙羞,還讓當事人處於痛苦之中。

“反應停”又叫沙利度胺是1953年由一家德國公司作為抗生素合成的,合成後發現它並無抗生素活性,卻有鎮靜作用。於是在1956年作為鎮靜催眠劑上市,可用於治療晨吐、噁心等妊娠反應,很快風靡歐洲各國和加拿大。但凡事都是“物極必反”。

1959年12月,西德兒科醫生Weidenbach首先報告了一例女嬰的罕見畸形。1961年10月,在原西德婦科學術會議上,有三名醫生分別報告發現很多嬰兒有類似的畸形。這些畸形嬰兒沒有臂和腿,手和腳直接連在身體上,很像海豹的肢體,故稱為"海豹肢畸形兒"及"海豹胎"。

醫學研究表明,"海豹胎"的病因,是婦女在懷孕初期服用"反應停"所致。從1956年反應停進入市場至1962年撤葯,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台灣省)共報告了"海豹胎1萬餘例,各個國家畸形兒的發生率與同期反應停的銷售量呈正相關。

服用反應停不良反應有口乾、頭昏、倦怠、噁心、腹痛、面部浮腫等,還有強烈致畸作用。反應停對人與動物的一般毒性極低,如服用14克並不使人死亡。但其可選擇性地作用於胚胎,對胚胎的毒性明顯大於母體,其對胎兒的致畸作用可高達50%一80%,如在妊娠第3--8周服用,其後代畸形發生率可高達100%。研究表明,反應停對胚胎的毒性有明顯的敏感期。在不同的孕期服用反應停,可引起不同的畸形。如停經後 34一38天服藥,可引起無耳畸形與顱神經的畸形;停經後36一45天服藥,可引起心臟與血管的畸形;停經後38一47天,則可引起缺臂、短腳;但在停經50天後服藥,一般不會引起畸形。“海豹胎”的發生是大部分孕婦在受孕24-33天後服用藥物所致,使得全世界誕生1.2萬畸形兒,其中4000名還不到1歲就夭折了。

從1961年11月起,“反應停”在世界各國陸續被強制撤回,經過長時間的法律較量,研發“反應停”的德國公司同意賠償受害者的損失,被迫倒閉。

就在“反應停”聲名狼藉之際,一名以色列醫生偶然發現“反應停”對麻風結節性紅斑有很好的療效。近年發現它還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於骨髓移植。


“反應停”致畸事件是藥物審批制度不完善的產物,是人們對藥物“三分毒”放鬆警惕的結果,是商家昧着良心,急功近利的結果。全世界誕生的1.2萬名畸形兒是一場悲劇,是一個時代的創傷。作為一名藥學人員,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時刻保持對藥物毒副作用的警覺,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而對與國家而言就是要完善了藥品的審批制度,加大藥品審批覆蓋面,讓這類“海豹胎”事件不再發生,讓歷史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