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養生保健】
夏季人體陽氣浮越於外,此時,臟腑相對處在虛寒的環境中,脾胃運化功能也比其他季節要弱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吃冰棍、喝冷飲,就會導致脾胃不適,出現大便清稀、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者會寒濕困體,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天氣越熱,越要“趁熱打鐵”——喝熱茶、晒晒背、泡泡腳……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實則蘊含著中醫的養生智慧。學會“以熱制熱”的養生妙招,還能有效逼出體內寒氣。

夏季養生妙招,以熱制熱
01
喝熱茶,飲熱湯
飲溫熱茶水和湯水可使汗腺舒張、散發熱量、降低體溫,有助消暑;湯品推薦冬瓜排骨湯、荷葉冬瓜老鴨湯。
冬瓜排骨湯
【材料】冬瓜500克(可帶皮)、排骨400克,枸杞、鹽、生薑、料酒適里。
【做法】1、把排骨斬段焯水,冬瓜洗凈切塊備用;2、砂鍋中放適量熱水,放入排骨、薑片、料酒大火燒開後,小火慢燉40分鐘;3、放入冬瓜繼續燉30分鐘左右,直到冬瓜軟爛為止,關火前10分鐘左右可以放一點溫水泡過的枸杞,加鹽調味。
荷葉冬瓜老鴨湯
【材料】鮮荷葉1張(切絲),冬瓜750克(可帶皮),老鴨250克,鹽適量。
【做法】冬瓜洗凈切成塊;鮮荷葉洗凈拭乾水;老鴨洗凈,斬成大塊焯水。將冬瓜、鮮荷葉和老鴨放進瓦煲,注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改中小火煲1小時左右。加適量鹽調味,便可食用。
02
洗熱水澡
洗熱水澡能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身體排熱、排毒,幫助補充陽氣。
夏天用冷水洗澡、擦汗,會使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反而覺得更熱。建議選擇與體溫相近的水溫,約35℃~37℃,適度刺激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散發熱量,比冷水的降溫效果更明顯,也更健康。
03
熱水泡腳
夏季,陽氣聚集於體表,臟腑反而寒涼。熱水洗腳時,雖然會感覺有點熱,但洗後就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水溫以40℃左右為宜,時間別超過20分鐘。泡腳時可加入生薑、艾葉,能祛寒補陽,改善虛寒體質。
04
做艾灸
中醫認為,每年最熱的“三伏天”施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施灸時會適量出汗,體內的暑濕邪氣也隨之排出,可治療因寒凝引起的各種瘀證、痛證。灸完後,再喝一些溫熱的薄荷葉水,身體會感到無比清爽。
05
適當運動
適當鍛煉可以加強熱適應,提高人體調節體溫的功能,並且通過適量出汗,起到散出體內熱量的作用。
但不要選擇太陽最毒的正午,為避免中暑,鍛煉時間以傍晚六七點為宜,選擇慢跑、打太極、做八段錦等不過於劇烈的運動方式,避免出汗過多耗氣傷陰。
06
曬背補陽
在清晨或傍晚(避開正午時段),背對太陽曬後背,重點照射大椎穴(低頭時,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至命門穴(第2腰椎下方凹陷處)。
曬後飲一杯溫水,驅散體內寒氣。不過,陰虛火旺者要少曬。
07
穿衣不露腰與腹
中醫把肚臍稱為“神闕”,是腹部最薄弱的部位,不適宜任其“暴露”。
因此不建議經常着露臍裝或上衣過短,尤其是在吹風扇時或空調房中。■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