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2025年05月15日04:33:02 健康 1263

說起抑鬱症,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情緒低落”、“病態悲觀”,甚至會懷疑患者是不是在“裝”。但當你身處其中,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才會發現:這些癥狀根本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場大腦深度自我保護的信號。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 天天要聞


在日常生活里,張阿姨已經幹了三十多年的會計工作,平時打理家庭也井井有條。可最近,她卻總覺得頭腦像被蒙上一層厚厚的霧:早晨醒來,明明睡足了,卻一點動力也沒有;坐在辦公室,連看幾行數字都覺得累;回到家,本該陪孫子玩耍,卻只想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家人不理解,還以為她“懶散”、“耍脾氣”,讓她更加內疚和自責。其實,在張阿姨的大腦里,一種深層次的“保護機制”正在悄悄運作,當她感受到壓力、焦慮和壓力積累時,大腦為了省力——也是在告訴她:“先停下來,讓我修復一下。”

李叔是一位退休教師,平時愛下棋、打羽毛球。患病前,他按時晨練、和老友喝茶聊天,可如今,哪怕聽到熟悉的手機鈴聲,也提不起興趣。精神科就診後,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葯,李叔按時服藥,卻發現一連吃了幾次,晚上不僅沒能入睡,反而更加焦慮;白天昏昏沉沉,連去公園下棋都沒精力。就這樣,他在治療和副作用之間反覆糾結:要不要停葯?停葯又怕癥狀反彈,更糟糕。想來想去,結果是越想越焦慮,彷彿走進了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小巷。

王大爺更讓人心疼。年過六十的他,患病之前最大的煩惱就是跟老伴吵架,最多也就是晚上睡不好。誰曾想,這種“偶爾的失眠”演變成了“整夜驚醒、食欲不振、連說話都沒力氣”,他只覺得自己像個沒電的手機。家裡訪客一多,他就借口去衛生間,躲在那兒偷偷落淚。成為抑鬱症患者後,他才知道:大腦在告訴他“你的身心都累了,需要修整”,可這種修整不是度假,而是癥狀——只有當癥狀足夠嚴重時,你才不得不放下手頭一切,專註於讓身體和大腦休整。

治療過程里的“麻煩”也不少。首先是排隊挂號、填寫量表、複診約時間——光是來往醫院的奔波,就讓很多中老年人心生抵觸。有些人更擔心:吃藥會不會退化記憶?長期用藥會不會傷肝腎?於是常常自行減量、間斷服藥,結果癥狀反覆,心裡更加沒有安全感。還有的人面對心理諮詢,難以打開話匣子,總覺得“我這是哪門子心理問題,跟別人有什麼好聊的?”就這樣,想藉助心理疏導,卻被“面子”攔在門外。

很多中老年朋友會問:“到底要吃多久?能不能一吃就好?”遺憾的是,抑鬱症並不是感冒,一兩周的抗生素就能見效。精神癥狀改善往往需要三四周,穩定下來後還要繼續鞏固幾個月,才能跟反覆說再見。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病情、既往史不同,藥物和劑量也要一步步調試,這個過程有時會讓人焦慮、無所適從。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 天天要聞

此外,家人支持缺失也是一大難題。有位阿姨跟我說,她先生總覺得“抑鬱症能好不好要看心態”,動不動就來一句“想開點”。孩子們還以為她只是“偶爾情緒低落”,真正需要被照顧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期。可當患者發覺家人並不了解自己的痛苦時,往往會更加自卑、孤獨,甚至懷疑“我是不是連最親的人都不值得依靠”。

其實,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對待治療。抑鬱症並不是患者心情“一時不好”,也不是“懶惰”或者“矯情”,它是神經遞質失衡、大腦迴路改變的結果,就像身體受傷時會紅腫疼痛,這是身體自我修復的報警鈴。大腦罷工時,你會感到力不從心、注意力難以集中,這恰恰是它在守護你:逼你放慢節奏,讓你有機會休息、修復神經連接。

所以,當你或你的家人陷入抑鬱之中,不要輕易放棄治療,也不要急於對比誰好誰壞。要知道,這既是一場防禦,也是一場修復。真正的康復,並不只是把“情緒低落”扼殺在萌芽階段,而是讓身體和大腦在適當時候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支持,然後再逐步恢復活力。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 天天要聞

針對中老年人,建立規律的生活方式尤其重要:每天同一時間起床和就寢,保證足夠的光照和運動,比如早晨散步、簡單拉伸,有助於調節生物鐘;均衡飲食,多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維生素B族的食物,如深海魚豆類堅果;多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哪怕只是打個電話、聊聊家常;遇到難受的想法,不要壓抑,可以寫日記或者對着鏡子說出來,把情緒“倒”出來,也是一種釋放。

遇到治療上的困惑時,不妨和醫生、護士、藥師坦誠溝通:藥物的不良反應能否調整?有沒有更溫和的配方?自己能做哪些配合?這樣就能把治療變成一個“團隊之旅”,而不僅是患者孤軍奮戰。家人也可以學一點基礎的情緒陪伴技巧:傾聽而非質疑、陪伴而非施壓,用理解和耐心為患者撐起一把傘。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 天天要聞

抑鬱症的“起始號”不是裝出來的,它是大腦向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當你按下“暫停鍵”,給自己留出休整空間,就為下一次重新出發積蓄了力量。願每一位承受抑鬱折磨的朋友,都能在理解和支持中,慢慢把生命的節奏調回正軌,讓大腦和身體一起走向健康。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越了解,越想分開? - 天天要聞

為什麼越了解,越想分開?

大家好,歡迎來到 「簡單心理 Weekly」欄目 👏在本期 Weekly,你可以看到:▨信息量越大,好感度越低?▨說話打手勢,交流更高效。▨記不住路,可能是因為吃太多糖。▨焦慮或許是抑鬱的前兆。01 怎麼越了解,好感度越低?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 天天要聞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抑鬱症,起始號不是裝的,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

說起抑鬱症,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情緒低落”、“病態悲觀”,甚至會懷疑患者是不是在“裝”。但當你身處其中,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才會發現:這些癥狀根本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場大腦深度自我保護的信號。在日常生活里,張阿姨已經幹了三十多年的會計工作,平時
有發現:筷子一換,胃癌幾率少一半,建議用2種筷子,自查更換 - 天天要聞

有發現:筷子一換,胃癌幾率少一半,建議用2種筷子,自查更換

王大爺今年剛滿六十,退休後最大的愛好是跟老伴一起下象棋,可自從兩年前偶爾胃痛開始,愛恨下棋的日子忽然間少了很多。痛醒的夜裡,他翻來覆去,第二天一早就得趕着去醫院複查,又是做胃鏡又是吃藥,胃口差到連半碗稀飯也下不去;下午和老戰友約棋,他總是擔
中疾控提醒4月以來新冠感染呈上升趨勢,香港呼籲接種疫苗 - 天天要聞

中疾控提醒4月以來新冠感染呈上升趨勢,香港呼籲接種疫苗

近期,亞洲多個國家(地區)衛生部門通報,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升高,提醒居民注意防護。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以來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南方省份檢測陽性率高於北方省份。中國香港等地已開始安排針對JN.1毒株的疫苗接種。
“盒馬無抗雞蛋抗生素超標”陷抽檢爭議 生鮮品控信任危機拉響警報 - 天天要聞

“盒馬無抗雞蛋抗生素超標”陷抽檢爭議 生鮮品控信任危機拉響警報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楊夏2個多月前(2月20日)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次抽檢,讓一貫標榜“品質”的盒馬陷入了一次食品安全風波。近日,青島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濰坊分公司銷售的來自“小町蛋業(山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町蛋業)的保潔無抗鮮雞蛋,在抽檢中發現農獸葯殘留超標,受到了廣泛關注。圖片來源:...
男子後腦勺長出12cm長“魔鬼角” 嚇呆醫生:行醫25年第一次見 - 天天要聞

男子後腦勺長出12cm長“魔鬼角” 嚇呆醫生:行醫25年第一次見

【點新聞報道】俄羅斯一名男子的後腦杓突然長出一個5英寸(約12cm)「惡魔角」的角質瘤,起初他不以為意,一直忍受頭痛,後來因為嚴重影響到生活,便前往醫院就診,將角質瘤移除。而負責手術的醫生坦言,這是他行醫25年來,第一次遇到如此罕見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