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采血是臨床和體檢中常見的操作,但許多人在操作順序上存在疑問:采血完成後,應該先拔出采血管,還是先拔出穿刺針?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關係到采血質量、患者安全以及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本文將從操作規範、科學依據和實際場景出發,詳細解析兩者的區別與正確做法。
一、為什麼必須先拔采血管?
根據《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WS/T 661-2020)、《基礎護理學》教材以及真空采血管說明書,標準操作要求先拔采血管,再拔穿刺針。這一順序的設計背後有兩大核心原因:
1.確保采血量精準
真空采血管通過負壓吸引血液,當血液呈“滴狀”流入管內時,說明負壓已耗盡。此時拔出采血管,能避免因重力或大氣壓導致額外血液流入,從而保證抗凝劑或促凝劑與血液比例的準確性。若先拔針,采血針軟管中殘留的血液可能繼續流入管內,導致血量過多,引發溶血或凝血。
2.降低職業暴露風險
先拔針時,采血管內殘留的負壓可能使血液從針尖反流,污染操作檯面甚至醫護人員的手部。而先拔管後,采血針與血管分離,血液因失去負壓支撐會自然停止流動,減少意外噴濺或滴漏的風險。
二、先拔針的潛在風險
儘管部分醫護人員或患者認為“先拔針更省事”,但這種做法可能帶來以下問題:
1.血液浪費與患者心理負擔
例如,貧血患者看到采血針軟管中殘留的血液被丟棄時,可能產生心理不適。但指南指出,這種少量血液反流屬於正常現象,且可通過規範操作減少。
2.操作失誤概率增加
先拔針後需分離采血管與針頭,此時針尖外露,容易刺傷操作者或患者,尤其在忙碌的急診科或兒科場景中風險更高。
三、正確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
● 標準化步驟
采血完成後,先鬆開止血帶,從采血針上拔出最後一支采血管;
再從靜脈拔出采血針;
立即用棉球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凝血功能異常者需延長至15分鐘)
●按壓技巧
避免僅按壓皮膚針眼,需覆蓋血管針眼;
建議伸直手臂按壓,禁止揉搓或彎曲肘部,以防血腫。
●特殊情況的處理
若患者血管條件差,可先拔針再緩慢拔管,但需用無菌敷料覆蓋針尖;
使用蝶翼針采血時,首管需採集“偽管”以消除死腔,避免影響檢測結果。
四、采血順序的科學依據
除了操作順序,采血管的抽取順序也需嚴格遵循規範,以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根據國際標準,推薦順序如下:
血培養瓶 → 2. 檸檬酸鈉抗凝管(藍/黑) → 3. 血清管(紅/黃) → 4. 肝素管(綠) → 5. EDTA管(紫) → 6. 葡萄糖酵解抑制管(灰)。
例如,血培養需優先採集以避免污染,而EDTA管(用於血常規)需最後抽取,防止鉀離子從細胞內釋放干擾檢測。
五、醫護與患者的溝通要點
●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說明先拔管的科學性,減少其因“浪費血液”產生的疑慮;
●規範操作示範:通過培訓強化醫護人員的標準化動作,避免因習慣差異導致錯誤;
●加強職業防護:使用安全型采血針、銳器盒等設備,降低職業暴露風險。
總結
靜脈采血看似簡單,實則每一步都需科學依據支撐。先拔采血管的規範操作既能保障檢驗質量,又能保護醫患雙方的安全。作為醫護人員,需以指南為準則,同時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作為患者,理解操作背後的邏輯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唯有規範與細節並重,才能讓靜脈采血真正成為安全、高效、人性化的一項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