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2024年01月05日14:30:48 健康 5769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作者 | 苗曉霞

2023年初,《中國奇譚:小妖怪的夏天》中那隻追逐夢想、背井離鄉的小豬妖戳中了無數打工人的心窩子;年末,熱播劇《故鄉,別來無恙》中關於返鄉的討論再次引起廣泛共鳴。

在生存壓力日漸增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或發展副業,或返鄉創業,他們不再沉迷於遠大理想,而是思考996和無休止工作之外更多的可能性,追求實際而穩定的幸福。

01

回到家鄉“浪浪山”

在大城市打拚還是回老家安穩度日?這是許多中國人一生求解的問題。但與以往不同的是,近兩年,“逃離北上廣”正在從一句口號變成事實。

麥可思研究發現,近五屆在外地求學的應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返鄉就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2018年,本科生返鄉就業的比例為43%,到了2022年,這一比例提升到了47%,宏觀數據背後,是社會中千千萬萬的個體。

軍哥是一位老北漂,在北京的13年間,做過網管、送過外賣,拮据時甚至在天橋下過夜,親身體驗過大城市的繁華,更感受到了其背後的艱辛。

在大城市打拚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曾懷揣着滿腔熱血,夢想着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這片繁華的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現實的殘酷卻讓人深感無奈,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年輕人的收入僅僅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沉重的職場壓力則使他們身心俱疲,難以為繼;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個無情的鞭策者,時刻給人壓力和焦慮。

當北漂之旅以失敗告終,軍哥返回了家鄉,着手進行老屋改造。雖然日子變得平淡,但他終於不用再承受緊張與焦慮的煎熬,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家庭的溫暖,生活因此變得健康和充實,這是留在大城市很難擁有的體驗。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與軍哥不同,達達大學一畢業,就回到了家人的身邊,不僅有時間照料年邁的母親,還用自媒體的收益為先天聾啞的父親安裝了人工耳蝸。儘管他的生活並未像在大城市闖蕩的同學那般充滿激情與繁華,但擁有了許多陪伴家人的溫馨時光。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如何平衡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是困擾每一個打工人的問題。對於像軍哥和達達一樣的人來說,回到家鄉或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02

故鄉不是烏托邦

小縣城的慢生活讓人心生嚮往,但返鄉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在《故鄉,別來無恙》中,主角團的四個女孩從天南地北回到故鄉成都,原本在大城市積累的工作經驗和技能,似乎在這裡並不完全適用。人際關係也同樣複雜,老家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有着自己的一套交往規則,這對習慣高效社交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回到家鄉,意味着面對另一種雞零狗碎,這一點,回鄉開養殖場的向前深有同感。

2019年,30歲的向前回到了四川老家,此前的30年里,他當過兵,在工地上搬過磚,還在餐廳後廚打過工。而立之年,他轉換生活軌跡,決心不再漂泊,回到家鄉開個養殖場。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在人們的印象中,養殖場是人間理想聖地,有青山綠水,有可愛的小動物,每天不用擠地鐵上班打卡,不用在領導和甲方面前唯唯諾諾,悠哉悠哉自給自足。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些許落差。在創業過程中,向前遭遇了蚊蟲的侵擾,黃蜂、蚊子、蜘蛛、螞蟻無孔不入,讓人苦不堪言;夏天山上天氣悶熱,遇上去年四川大停電,人們熱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干農活聽着簡單,但修繕房屋、耕種土地同樣辛勞,經常需要冒着日晒雨淋,弄得滿身泥濘;為了生計,向前投身自媒體行業,沒有了996、007的束縛,卻要自己卷自己,否則視頻數據不好收入堪憂......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同樣的困境發生在阿園身上。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他走過大半個中國,捕捉着各地人物身上的光芒。然而,在鏡頭背後,阿園也有不少隱憂,他擔心在旅途中突然生病,擔心錯過那些期待已久的光景和瞬間,擔心無法捕捉到約定的人物和場景,給自己留下無盡的遺憾。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故鄉不是烏托邦,返鄉創業和自由職業也並不能讓人“躺平”。其實,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只是一個容器而已,熱愛生活的心才是綻放生命之花的肥沃土壤。就像戴錦華教授在談到“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時提出的觀點:逃回小城市生活不一定會變好。唯有找到內心真正在意的和無法捨棄的東西,才能促使自己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03

短逃離,邂逅精神桃花源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面對這一矛盾,最近流行的“短逃離”成為一種可能的緩衝方式。

短逃離,是現代人在“卷”與“躺平”之間所做的一種折中選擇,逃離既定的日復一日,給自己一個濃縮的、盡興的、只屬於自己的放鬆瞬間。逃離的目的地近到所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遠到跨城跨省的某個郊區,只要與日常的機械重複完全分離,就有可能在短暫的出逃中重拾生活的熱情。

2023年末,家偉買下了朋友閑置的莊園,成為一名農場主,專為正在經歷生活壓力的年輕人提供短逃離的精神桃花源。而就在一年前,他還和千千萬萬打工人一樣,為生計奔波。一切改變源於年初一次生病的經歷。

家偉曾是一名設計師,常年的熬夜加班讓身體形成病灶,不得不經歷手術。住院的那段日子裡,他意外地發現,居然只有在病床上,他才能靜下心來,去做那些平日里忽視的小事——安安靜靜地翻閱一本書、認真地洗漱、吃飯時不再分心看手機、按時作息。他思考了一個從來沒注意到的問題: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答案一定不是為了碎銀幾兩而疲於奔命,而是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擁有強健體魄和健康的精神狀態。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自己經歷過風雨,更願意為大家撐把傘。感悟到生命的真諦之後,家偉決心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一隅治癒心靈的地方,讓那些嚮往桃花源卻暫時無法逃離大城市的人們,也能體驗慢生活,從大自然中獲得慰藉和力量。

04

卷什麼都不如卷健康

如今,軍哥的老屋已經改造完成,迎接他的是嶄新的生活篇章;達達的父親逐漸適應了人工耳蝸,慢慢地可以和大家一樣聆聽這個世界的美妙聲音;向前的農場里來了一位叫馬蜂哥的大叔,總是樂呵呵的,爽朗的笑聲給農場注入了勃勃生機;阿園開始學着接納旅途的種種遺憾,只要儘力捕捉生活中有意義的事就好,遺憾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家偉的莊園還在修繕中,待到明年春暖花開,定會成為大家放牧心靈的絕佳去處......

通過他們,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當代年輕人的縮影。

在過去的三年中,全球範圍內的疫情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重新審視生活、健康和價值觀的轉折點。

曾幾何時,過度勞累和透支健康的狀況成為了一種“流行病”,年輕人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首當其衝。

而回顧2023年,“脆皮大學生反脆皮”“防猝死套餐”等話題爆火;山野露營、gap year成為大家嚮往的生活方式;“鬆弛感”“反精神內耗”成為心理學領域的熱詞;同時,《2023抖音健康生活新範式白皮書》也顯示,最近幾年,中國城市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有大幅增長,“養生”“健康科普”“健身運動”等話題被更多人廣泛關注。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以前,最讓人羨慕的朋友圈是某某又買了新車,某某又喬遷新居,而如今,甩出一張沒有異常指標的體檢報告單,足以秒殺任何炫耀。

種種趨勢都反映了年輕人生活態度的轉變:卷什麼都不如卷健康。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時,不難發現,生活中最寶貴的財富並非金銀財寶,而是內心的自洽和身體的健康,正如中國勁酒所倡導的那樣,始終將健康放在生活的首位。

曾經,那句深入人心的“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廣告詞,讓中國勁酒在中年人群中一炮而紅。而今年,“勁酒好不好,先看配料表”在年輕人的社交圈興起。含有當歸、山藥、枸杞子的中醫藥配方,讓勁酒在當今熱衷朋克養生的年輕人中找到了精神共鳴。憑藉著一首魔性《武家坡》bgm,搭配上一句“中國人自己的威士忌”,勁酒迅速吸引年輕人注意,甚至成為一種社交新方式。

如今,“中國人自己的威士忌”不僅在營銷話題上搶佔了營銷聲量,還通過搭配可樂、雪碧、旺仔等花式調飲方式,豐富混飲口感。從心智到味道,都吊足“朋克養生”的年輕人的胃口。因此,勁酒順理成章成為年輕人的新寵,榮登新一代養生佳品之列。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年關將近,春節的氛圍逐漸濃厚,又到了禮尚往來的高頻時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送什麼都不如送健康。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聚一堂,舉杯暢飲,將健康幸福傳遞給大家,便是當下最美好的祝願。

生活變化無常,常常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無論生活在哪裡,做什麼工作,健康的身心都是我們可以掌控的“確定性”,更是一切可能性的前提。新的一年,與中國勁酒一起,守護身心健康,迎接穩穩的幸福。

2024:從努力向上到祈願健康 - 天天要聞

- end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 苗曉霞

編輯 | 鄒迪陽

統籌 | 孫   梅

排版 | 靜   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1+1>2”,降壓藥聯用的隱藏技能,你用對了嗎? - 天天要聞

“1+1>2”,降壓藥聯用的隱藏技能,你用對了嗎?

有位朋友跟華子說,他現在服用替米沙坦,但是血壓控制的不理想,是不是需要加大劑量或是換成其他降壓藥物,比如氨氯地平呢?華子告訴他,增加劑量或是換藥,都不算最好的選擇,其實可以考慮在替米沙坦的基礎上,增加氨氯地平進行聯用,很可能會出現“1+1>
同濟醫院黨政領導深入調研科技創新進展 加速創建國家醫學中心 - 天天要聞

同濟醫院黨政領導深入調研科技創新進展 加速創建國家醫學中心

極目新聞通訊員 童萱攝影 陶繼東5月5日,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唐洲平、院長鬍俊波率隊深入光谷生物園科創公司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考察同濟醫院在此推進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情況。同濟醫院科創成果、科創產業的積極推進,不僅是同濟醫院在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征程中的關鍵一環,更是醫院肩負科技創新自立自強使命,積極融入國家...
為什麼一到夏天,手上就長透明小水泡 - 天天要聞

為什麼一到夏天,手上就長透明小水泡

夏天來了,很多人手上會長一些透明的“小水泡”,雖然不疼,但是癢到讓人懷疑人生,一不小心撓破後,裡面會流出一些液體。這些既影響美觀又奇癢無比的小水泡,到底是什麼?
馬上評|子宮肌瘤驚現男性患者,如此論文何以一路綠燈? - 天天要聞

馬上評|子宮肌瘤驚現男性患者,如此論文何以一路綠燈?

涉事論文於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圖/電子雜誌截圖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引發廣泛關注。論文中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會患子宮肌瘤?該論文被指“過於離譜...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議是... - 天天要聞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議是...

誰懂啊!去日照玩了一趟,3天花了不到1000塊。日照的景點多數都免費,只要提前做好攻略,真的很適合學生黨窮游~景點也很集中,但是一些細節還是要注意。建議參考本攻略~去日照玩3天行程安排:Day1:萬平口3號門-太公島牡蠣公園-第三海水浴場-大泉溝漁港-奧林匹克水上運動公園Day2:燈塔廣場-巧克力漁家-日照科技館-日照海洋公...
山大齊魯醫院回應“子宮肌瘤男性患者”論文 - 天天要聞

山大齊魯醫院回應“子宮肌瘤男性患者”論文

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被網友廣泛議論。論文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子宮肌瘤男性患者”引發質疑。據報道,上述論文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在線公開時間為...
本周三起瀋陽連續三天有雨,氣溫再搭“過山車” - 天天要聞

本周三起瀋陽連續三天有雨,氣溫再搭“過山車”

今天進入立夏節氣象徵著春天的告別與夏日的開啟然而立夏並不等於入夏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大於或等於22℃為夏季開始所以瀋陽離真正的夏天還需要等一段時間近日冷暖空氣在天空下展開拉鋸戰把日子切成了色彩斑斕的調色盤明天沈城是多雲有時晴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