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2023年07月19日18:40:07 健康 1939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我還這麼年輕,我還有老人,還有一個8歲的兒子,我和媳婦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才五千多...”王師傅一邊喃喃自語,一邊用發抖的手擦着額頭上的汗... ...


和往常一樣,消化內科的門診一如既往的人來人往,一個帶着老人前來就診的年輕男子引起了醫生的注意。臉色發黃異於常人,追問之下小夥子不以為然的說他好像有“痔瘡”,偶爾還會出血,也許就是有些貧血吧。


經過醫生的勸解小夥子做了一個無痛胃腸鏡檢查,結果出來那一刻王師傅幾乎崩潰了,直腸癌中晚期,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是正常生活起居,自己覺得也都沒什麼特別習慣,不過有些人卻患上了癌症,的確是有種不知不覺的意思,但是這種不知不覺很多恰恰是因為大家的習以為常,最後患病了也只能是無奈。

什麼是直腸癌?

直腸癌是指起源於直腸黏膜或腸壁的惡性腫瘤,屬於消化道腫瘤的一種。

目前,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10萬人被診斷出直腸癌,其中約有55萬人因直腸癌死亡。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新發直腸癌病例數為56.76萬,直腸癌是我國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排名第四位,女性則排名第六位。

哪些表現要特別當心?

雖然直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但是相對於其他癌症是更容易發現的。

1.大便習慣的改變

比如有的人每天起床會去排便一次,假如這個時間有改變,特別是一天的次數也改變,那麼就要注意了;

2.大便性狀的改變

大便的形狀變得不太規則,不成型;

3.便血

便血也是其中一個癥狀之一,便中帶血,而且常有黏液便,

重點:這個和痔瘡的便血也是有區別的,痔瘡的便血一般是擦破肛門,血比較新鮮,嚴重的會滴血甚至射血;

4.腹痛

腹部的脹痛,直腸癌的表現是會有不同,用手可以感覺得到有略硬腫塊,一般的肚子痛是沒有的。

哪些人群需要高度注意

1.飲食習慣欠佳

飲食習慣是導致直腸癌最常見的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如常吃油炸食品、肉類、腌製品、高糖飲料等,會增加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原因可能是這些食物會在腸道中產生致癌物質,影響腸道細胞的正常生長,從而促進癌變。

2.缺乏運動

現代生活中,很多人長期缺乏體育鍛煉,這是導致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代謝水平降低,腸道蠕動減弱,從而導致腸道內的有害物質積累,加速腸道癌變的發生。

3.吸煙習慣

吸煙不僅會導致肺癌,還與直腸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研究表明,吸煙者患直腸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50%以上。吸煙會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其中的一些物質會進入腸道,影響腸道細胞的生長,從而促進癌變。

4.飲酒習慣

飲酒也是導致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過量飲酒會影響腸道黏膜的保護作用,促進腸道內致癌物質的積累,從而增加癌變風險。

5.有家族遺傳史

家族內有直系親屬患有直腸癌病史的人群。

6.其他

超重人群、患有代謝綜合征(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當然發病的原因還有更多,但這幾條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為常見的,所以,我們要預防直腸癌還是有跡可循的,比起其他癌就沒有那麼未知的恐懼了。直腸癌早期的治癒率是比較高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0%以上,時發現進行治療,也並不是那麼的可怕。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如何及早發現?

除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那幾種癥狀我們需要多關注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定期體檢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最為常見的就是內鏡檢查了。

近年來隨着體檢的普及和內鏡技術的日益提高直腸癌檢出率明顯升高了,查出腸息肉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有些人很恐慌,有些人不當一回事。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轉變成癌。下面我們就跟大家聊聊腸息肉。

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指突出於腸腔表面的隆起,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

發生率通常隨年齡增加逐漸上升,男性多見(男性約高出女性1.5~2.5 倍),病變部位以結直腸多發。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腸息肉檢查及診斷

1.低位的直腸息肉,直腸指診可觸及。

2.肛鏡、直腸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3.X線鋇劑灌腸可見充盈缺損。

4.病理檢查可明確息肉性質。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哪些人建議做腸鏡

1.年齡大於45歲的所有無癥狀人群(尤其久坐人群);

2.年齡大於40歲,且有持續2周以上的結直腸相關癥狀的人群(包括:大便規律改變,如少於1次/3天或多於3次/天;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帶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狀改變,如軟便上可見明顯溝槽、大便明顯變細等);

3.不明原因消瘦、貧血,懷疑消化道腫瘤的人群;

4.長期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

5.長期服用含蒽醌類導瀉劑(如大黃蘆薈番瀉葉等)的人群;

6.直系親屬中患有結直腸癌的人群或結直腸癌術後的人群;

7.結直腸腺瘤或多發息肉內鏡切除術後的人群;

8.直系親屬診斷為“遺傳性結直腸癌”且年齡大於20歲的人群。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所有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事實上,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不會危及生命,不易癌變。息肉是否癌變,通常與息肉的病理類型及大小數量等有一定關係。

以下類型一般不發生癌變: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與增生性息肉。

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為腺瘤樣息肉,90%以上的腸癌都是由腺瘤樣息肉演變發展而來,此種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惡變傾向高。

另外,色素沉着息肉綜合征、家族性腸息肉病、腸息肉病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等腸息肉病,則有比較明顯的癌變傾向。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發現腸息肉後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1.定期複查

凡已經明確腸息肉的患者均應定期複查一次腸鏡,防止息肉長大、再生或癌變。不同病理類型及大小數量的結直腸息肉切除後隨訪時間詳見下表:

39歲的我就是有點痔瘡怎麼就成了癌? - 天天要聞

2.保持良好的心情

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時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胃腸蠕動,使腸道蠕動速度減慢,從而導致便秘。便秘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

3.調整飲食習慣

控制辛辣、油炸、油膩及刺激性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飲食導致的便秘習慣;戒煙酒。

4.適當運動

由於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布為主,適度鍛煉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減少,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息肉發生率、複發率下降。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甲狀腺容易長結節的人,大多有這個特點 - 天天要聞

甲狀腺容易長結節的人,大多有這個特點

多數甲狀腺結節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大部分結節是醫生在臨床觸診或超聲檢查發現的,到底什麼樣的體質易長甲狀腺結節呢?我國《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發現,代謝差的人群甲狀腺更容易長結節。《生命時報》結合研究,綜合多位專家觀點,分析代謝差對
共啟醫療協同新篇 ,SIMC加入上海市肺科醫院專科聯盟 - 天天要聞

共啟醫療協同新篇 ,SIMC加入上海市肺科醫院專科聯盟

7月2日,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與上海市肺科醫院在滬舉行戰略合作簽約暨專科聯盟揭牌儀式,標誌着SIMC正式加入上海市肺科醫院專科聯盟(SPHSA)。雙方將在人才與學科共建、危重症保障、國際醫療探索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協同,為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上海市肺科醫院院長陳昶表示,此次聯盟的成立,旨在積極探索...
靈芝孢子油品質大揭秘:哪個品牌最適合養生? - 天天要聞

靈芝孢子油品質大揭秘:哪個品牌最適合養生?

靈芝孢子油品質大揭秘:哪個品牌最適合養生?靈芝孢子油的養生價值與市場現狀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越來越多追求健康生活的中老年朋友開始關注傳統養生珍品——靈芝孢子油。這種被譽為"仙草精華"的珍貴物質,以其獨特的保健功效在養生圈掀起一股熱潮。
2025磷蝦油界的翹楚!五大精品品牌全面解析 - 天天要聞

2025磷蝦油界的翹楚!五大精品品牌全面解析

2025磷蝦油界的翹楚!五大精品品牌全面解析引言:磷蝦油的健康革新在當今追求健康生活的時代,海洋生物活性成分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磷蝦油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成為營養補充劑市場的新寵。2025年,隨着科研技術的進步和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磷蝦油產
長壽的“身體密碼”被發現了!這10個特徵你占幾個? - 天天要聞

長壽的“身體密碼”被發現了!這10個特徵你占幾個?

“長壽體質”並非玄學,其實有跡可循!研究發現:心率緩、手勁大……這些你常忽略的身體特徵,竟蘊含著健康長壽的“關鍵密碼”!快看看你中了幾個?第一個就難倒很多人……健康時報圖1個狀態控制穩定血壓穩為什麼血壓穩定=長壽密碼?血壓可以被稱為是生命的
急救時掐人中反會延誤時機 健康耳朵無需定期清理別亂用滴耳液 - 天天要聞

急救時掐人中反會延誤時機 健康耳朵無需定期清理別亂用滴耳液

義診醫生為患者檢查。 孩子通過擲骰子完成健康知識問答。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模擬醫學中心主任王西富為高中生講解海姆立克急救法。 7月3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揭陽市衛生健康局、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等多家單位,在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成功舉辦“健康科普進鄉村暨廣東好醫生好護士志願服務行活動”第二場專場...
“大胖墩”減肥 手術是最佳武器 - 天天要聞

“大胖墩”減肥 手術是最佳武器

醫生接診。 多學科減重門診。 2025年,國家全面體重管理3年計劃啟動元年,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率先成立“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並創新性開設全國首個“多學科體重管理門診”,以“1+3+N”多學科診療模式向肥胖危機宣戰。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主任楊景哥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典型案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