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達 通訊員 姜鑫
近日,中大五院感染ICU團隊成功救治一名鉤端螺旋體感染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

今年8月,68歲的徐先生因出現咳嗽、發熱,伴胸悶、下肢乏力、雙側大腿肌肉酸痛、全身黃染到中大五院急診就診,檢查提示他肺部病變嚴重,氣促明顯、氧合指數低。隨後,他到感染ICU接受進一步診治。其間,他病情迅速發展,出現了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肝衰竭、血小板嚴重減少等癥狀。
感染ICU副主任醫師李春娜表示,將患者肺泡灌洗液進行了mNGS檢查(不需培養即可深入快速鑒定感染病原體的技術)提示鉤端螺旋體感染,診斷為重症鉤體病。
經過近一個月的積極抗感染、床旁血液濾過、3次人工肝及對症支持等治療和鞏固治療後,患者順利拔除氣管插管、脫離呼吸機,肝功能恢復正常,腎功能逐漸改善,現已順利轉回普通病房繼續康復治療。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急性動物源性傳染病。鼠類和豬是鉤端螺旋體主要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其次犬、牛、羊、馬等亦能長期帶菌成為潛在的傳染源。該病分布廣泛,全年均可發病,主要流行於夏秋季,多發生於農民、漁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礦工等。
該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攜帶鉤體的動物排糞尿污染周圍環境,病毒通過皮膚,尤其是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入侵人體。如:人類在收割水稻,遇到洪水、暴雨時接觸了疫水,飼養或屠宰家畜時,接觸了病畜或帶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臟器等受感染。其次是消化道傳播,進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經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也有報道經鼠、犬咬傷後可感染。
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主任夏瑾瑜提醒市民,要注意個人防護,盡量不在池沼、水溝中捕魚、游泳、嬉戲,減少不必要的疫水接觸;工作需要時,要穿長筒橡皮靴,戴膠皮手套;牲畜飼養場所、屠宰場等要做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如有接觸鼠、豬、犬或污染的環境,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尿色變黃、尿量減少、胸悶氣促或咯血等癥狀者,需警惕鉤端螺旋體感染,及時到正規醫院感染科就診。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磊
校對 | 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