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張淋霖是安康市人民醫院脊柱科的一名醫生,從醫工作已有8年,自幼跟隨爺爺上山採藥給人治病,深受其影響。長大後的張淋霖在家人的支持和影響下,選擇繼承爺爺的衣缽。在張淋霖心中,醫生的職業成就感就在於幫助患者擺脫疾病的折磨,這也正是張淋霖選擇當醫生的理由。

1990年,張淋霖出生在平利縣八仙鎮,從小跟從事中醫的爺爺在一起生活,張淋霖的姑姑和小姨都從事醫學,六七歲時張淋霖就跟着爺爺上山採藥。他回憶道:“我爺爺是40多年的老中醫,那會兒條件不好,就自己上山採藥給人看病,也不收什麼錢,所以大家都很尊敬我爺爺,他老人家逝世好多年以後,都常常有人去祭奠他。”受爺爺的教誨,張淋霖從小就立志跟爺爺一樣學醫治病救人。

由於爺爺去世早,張淋霖沒能跟着爺爺學完中醫,中學畢業後便報考了西醫專業,就讀於西安醫學院。2014年,大學畢業後的張淋霖回到安康,在安康市人民醫院脊柱科工作。作為外科醫生,手術工作相對要多一些,張淋霖講:“脊柱科和骨科還有些區別,可能大家沒有見過,在骨科手術中經常都是大刀闊斧的操作,比如會用到鋸子之類的,但是脊柱科的手術是在神經上進行,要精細一些,更具有藝術感。”

張淋霖介紹,評價一場手術的優劣有三個方面:一看手術中的遇到的問題,二看解決問題的過程,三看術後效果。“一般患者只關心術後效果,但是作為醫生,要做好一台手術需要全方位考量,一台優質的手術也能給醫生帶來成就感。”張淋霖講。

作為醫生,張淋霖也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專業是脊柱外科,但在大家的印象里,醫生就是萬能的。“大家對醫生的也有些誤解,比如我每逢過年過節回家,親戚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會找我,有的還讓我給動物看病,我覺得自己的知識還是不夠用。”張淋霖笑着說道。

在張淋霖從醫經歷中,有這樣一位截癱患者讓他深受感動。該患者從工地墜下導致截癱,在所有醫生包括張淋霖的眼裡,這位患者幾乎沒有康復的可能,然而在其家人的努力下,奇蹟誕生了。張淋霖回憶道:“當時這位患者住院的半年期間,他的家人每天都在貼心陪護,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不過在我們看來恢復的可能性很小。
過了幾個月,他的腿有了輕微的感覺,我們就覺得很意外,第二年他複查的時候居然是自己走路來醫院的。”在張淋霖心中,治癒患者不僅僅是依靠醫生的醫術,家人的陪伴和付出同樣重要,醫學會創造奇蹟,家人的關愛同樣可以創造奇蹟。

醫生們的愛好往往都是簡單而純粹的,即使是90後的男醫生同樣也喜歡“八卦”,不過這樣的“八卦”意義不同。“我們醫生會經常在一起討論分享病例,因為每個人的工作不同,進修的時候會接觸許多非常獨特的病例,病情特點、診療分析等等,不僅有趣,同樣也是一種學習。”張淋霖講。

醫學道路是清晰而直接的,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在張淋霖的心中,從事醫學,就需要腳踏實地的提升自己,治好每一位病人。
華商報記者 程斌 編輯 吳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