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姓王的患者,照顧孫子的時候,不小心讓綠化帶里的月季花把腿部劃傷了,按理說這是一個小傷口,但是對老王來說,這就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傷口特別容易潰爛,不好恢復。
然後就一直在這抱怨,說自己10年前查出來糖尿病,聽了醫生的話,十年來一直嚴格控糖,不敢吃甜食,降血糖的葯一天也沒停,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較理想了。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仍然沒能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現在腿上經常會感覺麻木,有點傷口就不容易恢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足。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並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種併發症。這也是很多患者耿耿於懷的問題,醫生一般都是讓患者嚴格控糖,但是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地控制血糖了,為何還是難以避免併發症?其實這也正是目前西醫治療糖尿病比較局限的地方。
控糖還是有用的
其實嚴格控糖在避免併發症方面還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高血糖對於神經組織、微血管有非常強的破壞力,尤其是大幅度的血糖波動,危害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血糖是維持人體滲透壓的重要成分,而血糖波動也就意味着滲透壓的波動,會導致血管腔變窄、血管內皮受損,產生缺血狀況,導致血管變性、壞死。因此神經末梢、微血管這種細小的組織,都有非常強的破壞力。
控糖為何還會出現併發症?
前面我們說到了,最大的威脅來源於血糖的波動,而我們知道,Ⅱ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有胰島素抵抗,這也就意味着,人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下降了。這種情況下,就更難以壓制血糖的波動。因此,血糖雖然控制在一個安全範圍內,但是血糖仍然要比正常人更容易波動。
除此之外,正常人的血糖運輸到組織中,會被組織細胞快速吸收利用,而胰島素抵抗的患者,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率下降,也就更容易在組織中堆積,從而損傷組織細胞。其他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周圍神經病變等等,其實都是類似的原因。
西藥治療手段比較局限
目前西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手段比較有限,因此,多數情況下,還是推薦優先控制血糖,出現併發症後,可以使用一些抗氧化的藥物,例如硫辛酸注射液。但是作用相對比較局限。
中醫比較擅長
在糖尿病併發症方面,則是中醫最擅長的了,許多中藥由於多靶點的特點,在改善微血管循環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例如國醫大師唐祖宣曾經融合多個經典名方,製成了一個治療靜脈曲張,深靜脈炎等疾病的藥方,後來被製成脈絡舒通丸,這個藥方因為在改善微血管循環方面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目前臨床也常將其用於治療糖尿病病足和糖尿病眼病。眾多臨床研究和文獻也證實了其有效性。
除此之外,中醫在糖尿病的長期控制方面,其實也更符合邏輯。中醫治療糖尿病通常情況下是以滋陰為主。這就相當於把一個糖尿病患者當做一杯糖水,如果你想降低糖的濃度,給他加水就可以了,當然這個加水不是喝水這麼簡單,喝水只會進入三焦,不能發揮作用,中醫講的這個“加水”的過程就是滋陰。
綜上所述,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還是應該嚴格控糖,儘可能避免糖尿病發病的可能,即使無法避免,也可以將其延後。如果已經出現了一些併發症,可以合理使用中藥來治療,治療通常也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