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在青春期患上了抑鬱症,在情緒的困擾下,做了很多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叛逆行為”,比如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發生危險的性行為等等。
她的父母非常生氣,也對女兒如此不聽管教痛心疾首,每次她犯錯就狠狠地揍一頓,關在家裡禁足。那時,也有人曾經建議她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她的父母拒絕了,“她就是叛逆,管管就好了。”
然而十年過去,小姑娘長大成人,痛苦卻並未離她而去。
當她終於鼓起勇氣找到心理治療師時,她說:“我恨我當年那麼叛逆,恨我不能控制自己,我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們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我卻讓他們顏面掃地,但我知道,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犯錯。”
但對父母的內疚非但沒有挽救她,反而加劇了她的痛苦,她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做心理治療,才漸漸地平復自己的痛苦。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
在正常的心理發展中,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經歷某些形式的“叛逆”。
從生理角度看,當兒童進入青春期後,會有迅速的生理變化,生殖器官的變化帶來性的覺醒和心理發展的巨大變化,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更加註重自己在同伴眼中(尤其是異性)的形象,更加渴望獲得同伴的認可。
身心變化會帶來親子關係的轉變,父母可能發現: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會頂嘴,有的事情上十分堅持己見,不再想告訴父母發生在學校里的事情......如果父母可以恰當地對待這些“叛逆”,孩子就會從“叛逆”中發展出獨立、自信的個性。
怎樣區分“正常叛逆”和“心理問題”?
要評估一個孩子是否處在正常的發展當中,還是正在經歷一些心理問題,需要去看這個孩子在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功能方面的適應水平如何。
是否能夠正常上學?是否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對性的態度和行為如何?是否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通常來說,社會功能受到損害的,一般都表明有心理問題。
對於學業非常焦慮的青少年可能會迴避更多地投入到學習中(例如不想去上學、不想寫作業),從而造成學業功能的損害;而對於人際關係感到焦慮的青少年可能會迴避參與到人際活動中(例如在班裡交不到朋友),或避免做需要自我展示的事情(害怕被老師或同學評價),從而造成人際功能的損害。
當察覺孩子有心理問題的苗頭出現時,家長最好能做到帶孩子去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那裡進行及時的評估和預防干預,避免小小的心理問題演變成精神障礙。
父母該怎麼對待青少年的叛逆?
由於青少年在身體和認知上的發展都更加趨近成年人,他們對父母的逆反意識也會更加直接地通過言語和身體語言表達出來,更容易讓父母感覺到受到攻擊。有的父母難以接受孩子表達出來的攻擊性,會採用嚴厲的言辭甚至暴力的行為,來處理孩子的攻擊性。
這樣的處理手段,在潛意識層面上實際上是父母對孩子實施的“報復”,是非常不恰當的一種教育方式。
足夠好的父母會更加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意識和願望,包容孩子攻擊性的表達,並且做到不報復地回應孩子的消極情緒。
叛逆就一定是不好的嗎?
馬思純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青少年時期的她很“聽話”,是中規中矩的乖乖女,幾乎對父母的要求言聽計從,因為只有那樣,她才有安全感,她的眼中帶着叛逆的影子,卻十分空洞。
成年後,為了彌補自己叛逆期的缺失,她降低標準愛上本不般配的男人,那個男人“再好不過了”,不僅可以解決她的‘自卑”,還可以讓她看起來那麼與眾不同”,這都是青春期壓抑自己,過早懂事的弊端。
那些大人們口中“不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後反而內心陰霾更少,在追夢的過程中,願意為了夢想去努力,就算不被認可,他們願意承擔自己的失敗,他們不願意循規蹈矩,他們內心深處都在等待一個機會。
人人都有少年時:
希望每個少年少女都能不留遺憾,酣暢淋漓。
大霧散去,只留下坦蕩和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