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2022年11月03日18:18:20 心理 169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這個內卷的社會,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比較,焦慮無處不在,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很多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焦慮症,對自己的焦慮癥狀“着急”不已。

從心理學上講,焦慮是人們對現實掌握“失控”後,面臨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產生的一種心理癥狀。

由於太過難受,很多人都會令自己儘可能遠離焦慮。想盡辦法繞過它,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可事實卻截然相反,一方面,逃避焦慮反而造成了更嚴重的焦慮,因為惡性循環的應激反應,導致許多心理問題,引發了強迫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給患者帶來難以言喻的折磨和痛苦。

另一方面,人們只看到焦慮帶給人的傷害,忽視了焦慮當中的契機,錯失了許多成長機會。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 天天要聞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然後覺醒改變,相反,一旦我們消滅了焦慮,我們就埋沒掉了自己的潛能,毀掉了這樣的機會。

今天就來帶大家正確認識焦慮,糾正大家對焦慮的誤區

第一 焦慮幫助我們探索內驅力

第二 焦慮是人的本性

焦慮幫助我們覺察自我

焦慮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之一,對我們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慮》一書中就點明過,人類嬰兒最早的焦慮來源於童年與父母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如果那個時候的分離焦慮沒有處理好,這種焦慮情緒就會影響到長大後與情侶、孩子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 天天要聞

因此,焦慮的根源與“親密”二字有關,一切的焦慮都是圍繞“愛”的能量在進行。

親密有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是人際交往的核心,一個人如果處理不好這樣的分離焦慮,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難以信任別人,過多壓抑的負面情緒會讓人陷入嚴重的內耗,因為不會捍衛自己的心理疆界,與讓個體不同程度地遭受傷害。

因為糾結於邊界和關係,人的注意力資源被嚴重剝奪和分散,集中體現在一些負面信息上(前面說到的負面偏好),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心態還會泛華,讓一個人逐漸對整個世界變得悲觀消極,對待事業,感情,人生都是如此。

如果個體無法覺察焦慮情緒的根源,就無法扭轉局勢,改變痛苦的現狀,長期惡性循環地沉淪下去。

焦慮的意義在於此,它是我們人生一種階段性的過渡情緒。它很痛苦,讓膽小的人忍不住逃避,但它也很有效,可以讓我們直視自己真實的內心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 天天要聞

處在焦慮中的人會有很強的改變動力,他們會不斷反思自我,探索覺察性自我,不斷修正,問清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讓自己回歸到正確的方向。

這個脫軌、尋找、接軌的過程是十分痛苦的,焦慮的人往往處在第二個過渡階段:尋找,想要成長,就要脫軌,就要剖離掉原先的外殼,摒棄掉曾經的外在動機,去直面內心血淋漓的脆弱現實,進而覺察,在焦慮中內省,在不知不覺中磨鍊靈魂,提升心性,最後成功找到真實自我,挖掘到“內驅力”,走上接軌的步伐。

心理學家Ausubel(奧蘇伯爾、奧蘇貝爾)將成就動機分為3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後者雖然掛上了“內驅力”的名3號,但它本質上屬於“外部動機”,真正的內部動機是認知內驅力,認知驅動力是個體提高自身,掌握知識的興趣能力

而自我提高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和附屬內驅力----獲得讚許認可,本質上是為了遵循傳統,謀求外界的讚賞和認同罷了,他們是為了別人喜歡才去做。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 天天要聞

焦慮是人的本能

焦慮的來源,可以用進化心理學來解釋。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負面偏好,負面偏好是指一些尚不明確和不確定的情況在真相大白前被個體當成危險的心理傾向,通俗點來講,就是總是關注負面消息。

負面偏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人們賦予我們祖先的一件利器,在原始社會,各種不良因素,比如說惡劣氣候,天敵和食物匱乏等因素,都隨後有可能威脅我們祖先 的生命。

一個狩獵的男性會額外緊張地上一片樹葉的掉落,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有野獸在附近徘徊,此時我們的祖先就會高度集中精力,保持注意力集中保護自身安全,由此焦慮便產生了。

比其餘不能夠適應環境的個體會更加容易繁衍後代,並且把它們的特性遺傳給後代。

我們繼承了在特定情景中緊張焦慮的傾向,也正是因為這種焦慮體驗使用人類世世代代生存了下來。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焦慮的人,越優秀 - 天天要聞

儘管到現在已經不適用:焦慮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進行生存和繁衍。但卻不會幫助人們找到幸福。當人過於焦慮時,心理就會被干擾,自信心、自控力以及適應能力就會降低,收穫幸福的能力也大幅降低。

所以,當你 出現焦慮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要着急,着急趕走它,因為它只是像往常一樣出來“保護你”,它曾今護你周全,只不過至今不適用 了而已。你要做的是接受它,那它就會慢慢跟你告別,相反,如果你着急它趕走,只會陷入到更大的焦慮當中。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劉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