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焦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的腦科學智慧醫療公司「IBT無疆科技」在成都市舉辦了主題為「數字療法在兒童精神心理疾病的應用」的學術會議。
本次學術會議邀請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黃頤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IBT無疆科技首席科學顧問薛貴教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周暉教授、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歐陽旭偉主任、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偉華副研究員5位專家作為主講嘉賓,聚焦兒童精神心理疾病的數字化治療展開討論,並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與全網進行知識分享。
複製下方鏈接至瀏覽器即可觀看完整版直播回放~
https://apprpinb0mi3830.h5.xiaoeknow.com/v2/course/alive/l_6307186ae4b0eca59c27b890?app_id=apprpinb0mi3830&alive_mode=0&pro_id=&type=2&state=6afb26b83fd32919e97ef0ef044c6ded_MnCjmz
黃頤教授
ADHD的規範化治療,數字療法認知訓練在非藥物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
▲ 黃頤 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黃頤教授介紹道,ADHD的核心癥狀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維度和多動衝動維度,與大腦執行功能受損息息相關。談及ADHD的干預,黃頤教授稱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採取不同的干預方式,學齡前兒童提倡行為干預,行為干預包括父母訓練和認知訓練等非藥物手段;學齡期兒童需要採用行為干預,中重度需合併藥物治療的方式。如何提高非藥物的治療的依從性?黃頤教授表示其便捷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是否需要患兒經常前往醫院,花費較長時間等,長遠來看,數字療法認知訓練在提高治療依從性方面將是不錯的選擇。
黃頤教授還談到,約69%的ADHD兒童共患一種以上的精神障礙,比如對立違抗障礙、焦慮/抑鬱等,專家共識任務行為問題、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通過藥物干預效果不佳,建議採用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能力中的抑制控制訓練是針對情緒問題的可行干預手段,但專業人員不足是當下面臨的一大難點。黃頤教授稱,目前藥物治療結合行為訓練的多模式干預是ADHD最為有效的干預方案。
薛貴教授
揭示執行功能的認知基礎和神經機制,數字療法為臨床應用提供重要價值
▲ 薛貴 教授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薛貴教授介紹稱數字療法具有治療靶向性強、預後效果持久和安全副作用小等優點,而認知神經科學的原理,是基於大腦功能分區理論和大腦可塑性原理。數字療法的核心就是找到患者癥狀背後所涉及到腦區的精準靶點,更好地提高大腦的可塑性和訓練的遷移性,有針對性地進行認知訓練和行為干預,改善和提升大腦的功能,從而緩解癥狀。
執行功能是複雜的認知結構,主要包括抑制控制、更新和切換三大成分,通過認知神經遺傳學的方法來揭示執行功能的結構模型。與抑制控制、切換、更新密切相關的“冷”執行功能主要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腹內側前額葉中發揮作用,與情緒控制相關的“熱”執行功能主要依靠內側前額葉發揮作用。
談到數字療法在輔助診斷方面的應用,薛貴教授稱:目前在臨床上,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均是以量表為主,這樣自評或他評的方式存在着個體的差異,會影響測評的結果。「IBT無疆科技」正在打造的醫療級的「八觀認知測評系統」,正是基於大腦功能網絡分區,將數字療法應用於客觀認知領域的診斷系統,融入傳統的認知評估量表,並加上新的研究領域技術,從而實現對疾病的診斷。
數字療法誠然有很多好處,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如何提高數字治療的針對性、高效性和可遷移性。「IBT無疆科技」現已建立了全面豐富的模塊,針對每個ADHD兒童不同的認知損傷,制定個性化高效的訓練,即自適應的數字化訓練系統,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精準干預的目的。
談到對數字療法的展望,薛貴教授希望通過醫院、家庭和學校多方的合作實現綜合治療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將癥狀管理、認知訓練和生活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基於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與真實世界大數據收集,形成打通醫生、家長、老師閉環的綜合干預方式。
歐陽旭偉主任
兒童心理發育與認知功能評估的新技術
▲ 歐陽旭偉 主任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
歐陽旭偉主任通過多個案例介紹了認知功能與智力的關係。但目前,兒童的認知發展評估多僅通過智力評估來進行。歐陽旭偉主任在現場詳細揭示了兒童心理發育與認知功能評估的新技術——心理評估的方法及原理,包括視知覺-動作統合測驗、注意力、記憶力等。歐陽旭偉主任指出,相較於智力評估,準確多維的心理評估,其測試結果不僅可揭示兒童認知能力,也對腦功能障礙高度敏感。
歐陽旭偉主任通過案例的討論,表達了準確多維的心理評估在疾病診療中的重要性,需要涉及社會成熟度和社會活動等評估領域。歐陽旭偉主任還提出了數字化認知評估的思路與過程,包括行為數據及觀察訪談,為數字療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見解。
趙偉華副研究員
ASD治療方案的探究,數字治療有望改善孤獨症的癥狀
▲ 趙偉華 副研究員 電子科技大學
趙偉華副研究員總結了孤獨症譜系障礙(ASD,簡稱孤獨症)的干預方法,介紹了其實驗室中關於孤獨症的研究進展。目前中國ASD的發病率達到了0.7%,其干預手段主要包括藥物干預、行為干預和數字治療,但藥物干預和行為干預的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其課題組主要關注催產素和數字干預對孤獨症兒童的影響,趙偉華副研究員介紹稱以往的研究顯示催產素增強了孤獨症患兒的社會功能,其課題組優化了干預方案,發現鼻噴催產素增強了孤獨症患兒的社會功能,並探究催產素對不同孤獨症的亞型的效果;另外,趙偉華副研究員及其課題組探究發現taVNS刺激耳部迷走神經促進了面孔社會性加工。
目前,趙偉華副研究員課題組在數字療法領域與「IBT無疆科技」開展了科研合作,雙方共同探究情緒識別訓練對孤獨症社會功能的影響。趙偉華副研究員表示課題組將會進一步探究催產素、taVNS、按摩療法和數字療法作為孤獨症治療方法的效果。
圓桌討論
前沿科研成果與數字技術服務於臨床診療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黃頤教授、周暉教授和薛貴教授分別就數字療法在臨床中的轉化及應用展開了討論。
黃頤教授大力支持科學研究對疾病的探究,並提出臨床醫生應當如何與科學家合作,在早期將科學研究轉化應用於臨床的診療,以及如何精準定位ADHD相關的執行功能進行訓練,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遷移的效果。黃頤教授表示有希望找到執行功能與臨床癥狀的關係,進一步服務於疾病的診療,以及深入探討ADHD患兒的“熱”執行功能的必要性。
周暉教授對精準臨床評估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在談到不同疾病亞型的患兒的認知訓練是否有差異時,周暉教授表示將會對認知訓練泛化效果持續關注。
薛貴教授介紹了數字療法的發展,表示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工作進一步揭示疾病的機制。精準評估是目前面臨的挑戰,科學研究需要與臨床緊密合作,獲取更多的數據,結合先進的技術進一步進行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治療。